
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市教科所按照局党组“创一流、争第一,建设教育强市”的总目标,抓规范、抓培训、抓创新,我市教育科研工作一年一个台阶,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抓规范,夯实教育科研发展基础
对科研课题的管理实施全面规范。一是采用活页盲评。活页中所有单位和个人信息隐去,对于泄露单位和个人信息的直接淘汰,避免因人为因素影响课题评审质量。二是制定评审参考标准。制定了《新乡市教育科研课题立项评审评分参考标准(试行)》《新乡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项鉴定评审参考标准(试行)》,增强了课题评审的科学性。三是提升学术诚信。实行“诚信承诺”制、学术查重制,对达不到国家要求标准的,直接淘汰,有效避免了抄袭和学术不端。
二、抓培训,提升教师科研整体水平
一是开展调研,精准培训。每年进行至少一次的科研现状调研,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更符合需求的教育科研培训;征集基层需求,组织订单式培训,送培训到县、到乡、到校。二是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培训采用讲座式、观摩式、“一对一”指导式,内容涵盖选题、申报、开题、中期、结题等。教育科研的每个环节都进行针对式的培训,既突出重点,又系统连接。三是加强与高校的科研合作交流。2021年,与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签署共建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协议书,聘请该校教授宋晔、崔振成、苗学杰等为科研培训专家。
三、抓成果创新,扩大驱动引领效应
202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方法”遴选,旨在发现、培育、推出一批有价值、有特色、有实效、能推广的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是严格评选,给优秀成果一个应得的荣誉。经市教育局党组研究决定,对于获得优秀教学方法的教师,不受指标和年龄限制,直接授予“新乡市教育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此举在教师荣誉授予和评审方面是一个新的探索,极大地调动了学校推进教改、教师参与教改的热情。二是交流展示,给优秀成果一个推广的平台。2022年4月14日~15日,5位第一届获奖教师采用腾讯会议的形式,面向全市教师分享了自己优秀教学方法的缘起、理念、应用、成效以及推广情况,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崔振成、侯新杰、王振平分学科进行总结点评,提出改进建议,2000余名教师网上观摩学习。河南省教育评估与规划院公众号专题推送。三是指导跟进,给优秀成果一个后续的支持。对于遴选出的优秀教学方法,定期座谈、交流、推广,并聘请大学教授跟进指导。
积微即会大变,我市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一是省规划一般课题整体水平居全省前列。我市省课题立项通过率年年保持在64%以上,每年均至少高出省平均10个百分点;结项率保持在97%以上。二是省级重点及基础专项课题立项数量居省辖市第一。2021年,我市1项重点课题(全省基础教育共2项)和2项基础专项课题(全省共23项)获准立项,获8万元课题研究经费。2022年,我市共上报14项专项课题,9项通过立项,通过率64%。其中,教育资源保障专项课题和少先队专项课题,我市有8项通过立项(全省共60项),获科研经费8万元。三是省教科成果全省领先。2021年,我市10项成果获省一等奖,19项成果获省二等奖,一等奖和获奖总数均为全省第三名。2022年成绩更加优异,我市有22项成果获奖,获奖率56.4%,高出省平均水平的17.3%;全省基础教育共151项成果获一等奖,我市15项获省一等奖,占获奖总数的9.9%,一等奖和获奖总数均为全省第二名。 (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