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红色家风代代传

王任飞 (郑州市)

我的祖父王聚德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革命老前辈,当年随刘邓大军出太行、跨黄河,辗转南下,留在了豫南开辟地方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祖父在新蔡县担任政府主要领导职务,一次,他和县有关部门人员一起到驻马店接收转运救灾粮,进粮库大门时被站岗的警卫拦在了门外。原来他穿着一身破旧衣服,上面还打着补丁,警卫也许把他当成了灾民。后经介绍他是该县负责带队的王县长,才解除了一场误会。县长如此穿戴,让不知情者深感意外。

祖父出生在辉县太行山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十四五岁时,父亲因误食野菜中毒不幸身亡。他是男孩中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全家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他稚嫩的肩上。他切身感受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家方知柴米贵,从小就懂得了当家理事,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奠定了他一生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曾听父亲讲,20世纪60年代初,他还不到10岁,调皮爱爬树,棉裤上的线被挂断了,里面的套子往下坠,裤裆成了空壳。当时叔叔还小,奶奶腾不开手,祖父就趁下班后试着修整缝补,在煤油灯下整整忙活一夜才算弄好。20世纪70年代初期,祖父带全家下放到农村。家里小孩多,又在长身体,口粮不够吃,他除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还利用空闲时间在房前屋后开荒种菜,养些鸡鸭,贴补生计。他还跟太姥爷学会了炸油条、糖糕 ,做红烧扣肉等。祖父在家里总闲不住,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的活儿他都干,不少生活用品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小时候,我常到祖父家吃饭,他做的饭菜我们都爱吃。他要求我们不能丢下一粒米,时常讲“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他还给我们讲过一个古老的故事。说很久以前,一个财主很富裕,但也很奢侈,不珍惜粮食,大量剩饭剩菜都扔到排水沟冲走。离他家不远住着一户穷人,就把能洗净的熟食晾干储存起来。有一年闹粮荒,这家财主也断了粮,这家穷人就把储存加工的食物接济给了原来的主人。这个故事形象地诠释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道理。2000年冬至那一天,祖父因病去世。在清理遗物时,我看到一条断了几截儿又缝到一起的人造革腰带格外显眼,一眼就认出那是我记事时就常看到他系的那条深红色腰带。我慈祥的祖父,一个为建立新中国作出贡献的革命老人,一生简朴,为党为国为民为子孙后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乐于奉献、不求回报,还没享到子孙的福和孝就匆匆离去。睹物思人,我当时鼻子一酸,热泪夺眶而出。

祖父在职期间大都在领导岗位上。他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从不以权谋私、贪占公家便宜。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县里各部门都缺干部,祖父的小弟有文化、基础好,当时就是村干部,县有关领导推荐他到县水利部门工作。祖父得知后认为不妥,坚决不同意。父亲姊妹七个,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但没有一个是靠父母安排的,也没有一个在父母所在的部门和单位上班。有两个叔叔曾先后拟调动工作,一个是上级机关要的,一个是已联系好的,都被祖父堵了回去。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不良社会现象,祖父拒诱惑、严律己,初心不改,珍重晚节,坚持做到请客不到、送礼不要,公物不占,公私分明。他对当时的外出开会参观、到基层检查工作发土特产或纪念品等做法很不适应,每次都尽可能婉言谢绝,实在推脱不了就带回去交公。别人背后说他不识时务、不合潮流,他却说:“我改变不了这种风气,管不了别人,但我可以毫不含糊地管住自己。”用现在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从我做起”吧。试想,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从我做起”,何愁没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社会环境?

列宁说过,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了就意味着背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品格,正是当今新时代的需求、新风尚的灵魂、新气象的亮点。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勤俭朴素的作风不能少,清正廉洁的本质更不能变。

祖父言传身教树立的红色家风深深地影响着后辈,在我们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并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