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引领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平原示范区深入贯彻省、市关于自创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突出抓好“四个一批”建设,加快重大项目布局实施,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

立足抓大扶小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平原示范区针对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质量参差不齐、领军型企业缺乏等“先天不足”,因“症”施策,找准着力点和关键点,坚持抓大、扶小、育新,出台《新乡市平原示范区自主创新奖励办法》《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平台载体建设、成果转移转化,通过“政策拉动、服务推动、典型带动”等方式,对企业实行梯度化培育、差异化帮扶,在“科技荒漠”上建成了一片“创新绿洲”。

该区从仅有3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如今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多层次、多类别、多领域覆盖,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个、各类省级研发平台12个、市级研发平台3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其中包括1家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建成1家专业产业研究院——新乡市中标检验检疫创新研究院。从无到有,建成了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个、市级众创空间1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获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2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2个。技术交易市场活跃,技术合同交易额逐年递增,2021年达到近2亿元。

聚焦招优引强

稳步促进产业创新

围绕与郑州协同发展、错位布局,“十四五”期间,平原示范区谋划实施重大项目226个,计划完成投资1300亿元,重点打造“两高一先”主导产业,重构经济发展格局。一是高校科研产业,以平原科教城和中原农谷为载体。平原科教城突出“理工农医+职业教育”发展特色,建立了“1+3”四位一体投资建设模式,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港”等首批高校项目已落户;中原农谷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打造国家农业创新高地,先正达集团中国夏玉米研发中心正式落成启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即将投入使用,河南大学农业科技园等3个项目正加紧建设。二是高端服务产业,以中部冷链物流港和王府井奥莱平原小镇等为载体。中部冷链物流港引进了投资100亿元的信基供应链产业园、投资16亿元的新加坡丰树现代仓储中心、投资10亿元的英国领盛现代供应链基地等重点项目;王府井奥莱平原小镇围绕建设国际高端消费品牌集聚地、文娱时尚消费新空间,打造中部地区最具品牌价值的商业地标。三是先进制造产业,以生物医药产业园和绿色智能科技园等为载体。着力打造双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链群和300亿级高端智造产业链群;金水电缆、千味央厨、金鑫民防等35个重点企业实施了技术提升改造,涉及总投资约47亿元;运城制版集团、途虎养车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入驻,中栋医疗、香港华盛泰、瑞多泽医疗仪器等项目即将投产。

着眼提质增效

扎实推动改革创新

一是强化人才引育力度。出台并实施了《“千博万硕进平原”购房补贴政策实施办法》,针对硕士、博士及研究员级别高端人才落户平原示范区给予住房补贴,并从就业、就医、就学、交通等方面进行支持服务。已累计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100余人落户。二是持续优化企业服务。借助“万人助万企”活动,进一步细化企业服务工作机制,对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汇总分析,对反映集中的融资贷款、产业培育等共性问题,专题研究、专项解决。从活动开始以来,共收集各类问题165个,办结161个,办结率达97.6%。三是创新项目引入落地机制。完善招商机制,成立五大招商专班,开展全员招商工作,出台《平原示范区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对承担经济职能的22个单位下达了目标任务,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创新审批手续,实施“拿地即开工”“容缺模拟审批”“并行办理”等工作方法,有效保障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同时,落实项目手续办理“一对一”服务,开展手续“代办”“陪跑”业务,进一步推动新签约工业项目建设进度。

(孙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