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古往今来,人才皆为富国之计、强市之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末全市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进五争四”的奋斗目标。当前,新乡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由稳向好、由好变强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盼人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人才强新”战略,聚焦人才“引育留用服”关键环节,市委人才工作调研组近期深入有关县(市、区),看企业变化,听人才心声,纳良策、聚力量。受访企业和各类人才普遍认为,市委、市政府对于人才工作是高度重视的,人才政策是务实有温度的,将铆足干劲点燃创新激情,奏响创新驱动发展主旋律、最强音,为全市“进五争四”贡献力量。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军旗
以产业聚人才
全球首创防摇摆精确自动定位控制技术,上百吨“巨无霸”摇摆幅度降低95%以上,控制精度达1毫米,第三代“新中式”起重机摆动即刻停止时间可以缩短到1秒甚至忽略不计……
这样的高端技术,诞生在中国起重机械名城——长垣市,研发者正是视人才为最宝贵资源的卫华集团。
在这个全市三家百亿级企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企业,员工有7000多人,而科研团队就有1000多人,领军人物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有外籍专家、牧野英才,既有博士后、硕博、工程师近700名,也有高技能人才1512人,可谓阵容赫赫。
一流的产业聚集一流的人才。去年,在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卫华集团董事长力邀李国强加盟其中。拥有在国内两个大型制造企业集团的多年企业管理和IPO上市经验的李国强,成为卫华集团总裁,不久前又当选为集团党委书记。
“壮大主导产业,让蒲城大地成为各类人才的重要首选地,形成产业和人才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长垣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杜晓田认为,该市梳理了起重装备、医疗器械、建筑防腐、烹饪、现代农业、新兴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七大重点产业链,每个产业链由2名县级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邀请优秀人才代表作为产业发展指导员,构建产业布局集中、上下游协同、产业链条健全的发展格局。
今天的长垣市,起重、医疗耗材、建筑防腐三大产业的集聚度、市场占有率、行业影响力均居全国首位。仅以起重机为例,整机生产企业195家,配套生产企业1042家,“规上”起重产业贡献了当地五分之一的税收,带动了7.54万人就业。
长封一体,协同发展。长垣有医疗耗材生产企业133家,占全省的14%。在长封一体化发展战略加持下,已有长垣龙头医疗耗材企业准备“安家”近邻封丘县。“对于奋力追赶的封丘县而言,一体化发展导入的是产业、项目,也是理念、人才。”封丘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认为。
区位并不占优,又刚刚完成脱贫攻坚重任,封丘县何以诞生全国第三家、全省唯一主打轨道交通车轮的高端智能制造企业?
在市、县共同努力下,封丘县委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吸引以张庆军为代表的一批在外创业封丘人回归。带项目、带人才、带资金,张庆军在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投资10.8亿元新建“河南速轮精密制造”,目前一期项目进入预生产阶段。三期项目竣工后,将成为集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一体化的轨道交通车轮生产基地。
以制度留人才
产业创新与制度支撑两个“轮子”一起转,引才、育才、留才就有了强磁场、硬支撑。
红旗区作为首善之区,在多机制支撑方面,展现了首善担当。“三个率先”,令人耳目一新、充满温暖——
率先实施人才支持政策。制定印发了《红旗区科技创新奖励管理办法》《红旗区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区若干政策》《红旗区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学历技能“双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自我提升。对经过认定的各类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研发创新项目,给予奖励扶持,先后兑现奖励资金2180万元。
率先打造资源协同创新机制。开展“三走进”活动,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穿针引线”,整合研发力量,联姻人才企业,智慧资源“溢出效应”凸显。目前已有40余名高校博士、副教授等专业人才到红旗区担任市级研发平台学术带头人,全区重点企业校企合作占比达98%,科技成果交易年交易额位居全市第一。
率先创新校地合作育人模式。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去年,该区率先在全市开展校地合作优秀年轻干部双向挂职锻炼,联合5所驻区高校择优选派19名专家、博士和机关干部开展双向挂职锻炼,进一步完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据介绍,红旗区委组织部开展专家人才库建设,统计各类人才5215人,其中,博士学历934人,硕士学历3080人。
在驼人控股集团,人才政策实打实,形成了制度性安排。企业每年两次调薪,不惜千万元重金吸纳人才,同时,还有购车补贴、配股分红、带薪学习等13项利好政策。
不仅如此,对人才的容错机制亦十分重要。卫华集团通过核决权限对经理人给予充分授权,设置2000万元的创新奖励基金与500万元的容错基金,建立人才公寓,既鼓励员工、尊重人才大胆创新,又给予人才最大程度上的包容,真正让各类人才“按岗位、凭能力、讲业绩”,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全市上下共同发力,真正让人才感受到尊重、感受到便利、感受到温暖。”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主任刘建学表示。去年以来,我市引进高端人才49人,博士学历360人,硕士学历1588人,本科学历24357人,高级职称人员2021人,高级技师、技师1万余人。
以平台用人才
凤栖佳木鸟归巢。在辉县市孟庄镇,一群清华人在这里扎根,一个高端平台在这里释放活力。
去年年底,清华大学博士、时任孟庄镇镇长(现为镇党委书记)的宋云天,与河南孟电集团党委书记范海涛一道,动情邀请辉县籍清华大学校友王晓庆,把亚洲首个工农业融合的“双碳减排”项目落户于此。
王晓庆没有辜负期待,他带着八九人的科创团队,用了不到3个月,就打造出了“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项目,项目被列入省“三个一批”重点之列。如今,红的、白的、黄的等五颜六色的番茄,或进入千家万户餐桌上,或进入实验室作科研使用。
产业兴旺的地方,必然凝聚了众多优秀人才,必须有一个科技服务的头部企业。犹如深圳的深创投、上海的张江高科、新乡经开区的中关村e谷,“清研辉县”带土移植、携苗成长、扎根太行、助力辉县。
红绿相间,生机盎然,“清研辉县”4个大字分外夺目。辉县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合作搭建“清研辉县”科创平台,成立河南省首家“清华大学河南校友会校友活动之家”,把清华大学优质资源引入共城大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目前,“清研辉县”已与孟电集团、长城机械、永昌硝基肥、米多奇、亨利实业等十多家企业进行合作。“清华”这支团队上个月调研企业22家,实际对接企业4家。
走进辉县市孟庄镇南陈马村,一股新风扑面而来,民宿式农家小院,红色村“两委”阵地,让人无法想象过去这里曾是一个上访村、贫穷村。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支撑。”辉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凌云说。县、乡两级党委高度重视基层“五星支部”创建,退居二线的乡科级干部王政仁回乡担任南陈马村党支部书记后,成立了村集体种植合作社、建筑公司、旅游文化公司,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无到有达到40万元。
目前,辉县市已建立2234人的乡土人才库,将385人纳入村级组织后备力量。落实“党建+大数据+全科全能网格”工作机制,辉县市职能部门“双报到”人员6061人登记在册,分类参与社区治理工作,消除社区治理盲区。
作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高新区在服务人才方面先行先试,用数字化技术重塑人才服务模式,创新性地将人才工作+数字技术+营商环境三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提高人才服务效率。
一年前,该区组织和人事局主导建设的“才聚高新人才服务云平台”上线运行。该平台涵盖网页端、移动端以及管理后台,是全市首个人才公共服务云平台和首个运用区块链技术服务的应用平台,也是全省首个完成鲲鹏适配的人才服务数字化平台。
“平台实现了两个转变,一则是服务人才由线下变为线上,二则是实现人才资源由大海捞针式向合理化配置、数字化统筹转变。”该区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通过平台共发布93家企业475种类型2674个岗位的人才需求信息,数据库导入2349条人才信息,加速了人才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快速为产业赋能。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