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自推行“马上办理、马路办公”以来,我市采取“二马”机制解决县域医共体推进中的难点、堵点问题,通过主要领导调度、召开长垣市现场观摩会、统一全市医保打包政策、统一组织佐证材料审核等方式,累计推进工作54次,赴县(市)督导调研24次,强化市级审核督办,有效助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基本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
一是持续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听取汇报指挥调度。各县(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各县(市)建立工作台账,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各方责任,实施每日调度,挂图作战。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市委改革办、市卫健委共同牵头、制定措施,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市委、市政府督查办压实责任、专项督导,全市上下形成了“市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层层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
三是推动实质运行。全市八县(市)由原来的13个医共体整合为10个,人财物移交医共体,均按照组织程序建立医共体党委,全部办理了法人证书,设立独立的财政专户,财务账户和医保基金公共账号;各医共体均制定章程,建立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规范“一办六部”运转制度,通过选调或招聘人员等方式充实到“一办六部”专职开展工作,推动“一办六部”实质性运行。
四是政策保障到位。各县(市)落实政府财政投入责任以及卫健、人社、编制、医保等部门制定的人员管理、编制使用、医保基金使用管理等自主权和医务人员保障激励等政策,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医保基金均打包预付给医共体,并制定医共体内部医保资金管理办法,实质性推进“七统一”管理。
五是促进服务下沉。各医共体牵头医院选派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医务人员和其他医护人员定期下乡对各分院进行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使分院业务工作进一步拓展,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六是提升服务水平。医共体建立后,持续推进各项强基层举措落实,加强对基层院区的资源倾斜,加大对基层发展的投入。8家县级人民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6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水平。全市医共体内110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其中7个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七是改善就医体验。我市从加强医共体内涵建设着手,通过统筹县域资源、加强业务协同,提升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水平,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全员素质,尊重患者权利、以病人为中心几个方面改善就医体验,提升患者满意度。
八是传承中医发展。全市164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有中医科,建有中医馆。医共体选派中医业务骨干,到各成员单位进行中医药帮扶工作,开展有中医养生、中医健康宣传、中医诊疗等丰富多彩的诊疗项目;定期对中医类医生进行知识技能培训,运用中医药知识制订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案,充分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中医药健康需求。
九是夯实医防融合。全面实施县、乡、村三级健康服务联动机制,推广妇幼健康服务和中医药适宜新技术。建成多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坚持把妇幼健康、中医药服务融入医共体,实现从单纯治疗疾病向防治结合转变。
十是强化信息建设。各县(市)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五大救治中心、六大共享中心建设持续完善,逐步实现县、乡、村三级医共体成员的信息贯通,为政府高效监管、医疗高效服务、医保在线监管、医药联合采购、居民健康管理、远程诊疗及深化医改决策提供数据研判和技术支撑。
(王晓飞 徐银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