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恶疾——脑梗击倒了我。在近50天的治疗中,从前期到结束,市中心医院康复科的张辉大夫一直参与对我的治疗,是主管我的康复师。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让我对他的康复技术(我曰“康复经”)有了更深切地感受和体验,概括起来,其“康复经”由3个架构组成:其一,以科学和经验为基础的娴熟康复技术;其二,以鼓励为基调的语言艺术;其三,时刻惦记患者的祟高敬业精神。
出院前的一天下午,张大夫对我说:明天下午矫正你的走路姿势。但第二天见我后,他又说:不用矫正了,前两天和今天早上你走路时,我已看到了,已经没有任何问题。由此可见,八小时之外,他仍关注着病人。我出院前,张大夫和康复科的田医生、李少林主任等,又教了我几个常练的动作,一再叮嘱注意事项,这是“授人以渔”,为了患者的未来。我出院后写此文时,为我治病的这些白衣天使,从科室主任、主治医生,到走路都是小跑着的护士,他们的形象全都涌现都我眼前,那些精心的救治、忙碌的身影、亲切的鼓励和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不厌其烦的嘱咐,忧患者之所忧、乐患者之所乐的高尚情怀,令人难忘。
有一次,为我针灸的郭大夫对我说,你运气好啊,为你治疗的医生都是“高配”。原来,治病也像作战一样,需要多兵种联合。我住进神经内二科的第二天,主治医生韩大夫便开始“调兵遣将”,我想,这不是偶然的“高配”或运气,而是医院和医生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使然。
一场大病使我离开电脑近两个月,再用电脑写东西时,莫大的生疏感迎面而来。加之我大病初愈,拿起写字板时,要么眼到手不到,要么手到眼不到,要么两眼模糊看不清字,总之,写起来远没有以前那样顺溜,但我还是坚持写了此文。为什么?一来这样也是“康复”训练,二来或更主要的,是借拙文表达自己“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理念和愿望。
然而,一篇小文挂一漏万,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让我非常熟悉的张大夫作代表,通过他表达一下对那些为我治疗的全体医护人员的崇高敬意和深深感谢(当然,也不能忘了日夜侍候我的家人)。噫,微斯人,还应感谢谁呢?
(刘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