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
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育



闫钰祥

摘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的一种自律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更影响到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种场合对大学生提出志存高远、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的要求。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育路径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社会责任、对策。

一、积极心理学的优良特质

首先,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来看。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主观方面入手研究积极的情绪体验;二是从个人层面上入手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三是从群体层面入手研究积极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心理产生的影响,促进个体发挥积极作用。其次,从积极心理学主要采用心理的方法和手段来看。积极心理学通过关注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以及积极的组织系统对人的影响,发展和挖掘人的潜能,通过积极的因素来引导人,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明确自身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最后,通过积极教育来激发大学生内在积极的责任动机。所谓积极教育就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传统教育相比,积极教育注重挖掘潜能和积极的内在动机。积极教育的运用可以提前对问题的出现进行积极干预,培养学生积极的责任心理。

二、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的必要性

回应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寄予的迫切厚望。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再一次强调:“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责任不仅是国际上受到高度关注的话题,也是我国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的重要品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冲锋在医疗前线;在社区、乡村疫情防控第一线,大量返乡大学生一呼百应,为家乡抗疫贡献青春力量,无数青年学生奔赴防控一线勇担使命。但是,应该看到,仍有一部分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强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进行探究十分必要。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育对策

1.建构积极的社区环境

社区是当今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它具备着人们居住、休闲及娱乐的重要功能,同时,也兼具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在大学生责任担当的培育中尤为重要。发挥社区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的积极作用,可以从营造社区的积极氛围入手,以培育社区成员积极人格为着力点,形成以积极的社区环境感染熏陶为依托的积极人格培育的良好格局。

一方面,注重营造积极的社区氛围。注重对社区好人好事以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先进个人进行榜样宣传,在社区形成积极向上的浓厚环境氛围,有利于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另一方面,注重培育社区居民的积极人格品质。在社区设置心理咨询室,并记录存储社区居民的心理档案,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帮助其建立积极的人格特质,引导社区成员形成社会公德、社会责任等公共品质。

2.营造积极的网络环境

建立积极的网络媒体环境是青年责任担当及爱国意识培育的重要一环。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可见网络的使用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得到普及,大学生在网络获取信息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会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要改善网络环境,就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去引导青年大学生端正价值取向,关注正向积极的社会事件,使大学生在网络媒体环境中有一个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

首先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征,一方面,网络的使用满足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创新了其获取知识的渠道。另一方面,未经筛选的海量化网络信息具有光速化的传播速度,且这些网络信息的发布门槛低、信息的来源渠道杂、信息的受众面广,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动态。因此,政府更应该加强网络的监管,加强网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弘扬,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网络信息的“把关者”和“守门人”,形成“把”与“守”同向共济的网络治理格局。其次,对于疫情期间出现的感人事件,要及时跟进,进行深度报道,充分利用媒体的积极作用,增加对具有正面价值导向事件的报道,形成积极的网络舆论场,让学生接受到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也有利于学生们成为正确舆论的传导者,使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产生积极的责任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