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浅议以人为本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孙伟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做人的工作,也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说服教育和启发引导工作。人们对道理接受和奉行的自觉程度,也即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否认同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并愿意践行,是检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意识。笔者认为,从以下三点入手能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一、深切关注人的需要

当前,国企改革持续深化推进,企业乃至社会的局面稳定与否,思想政治工作是关键。员工是否接受和奉行思想政治工作者灌输的道理,不仅取决于道理是否正确,而且还取决于此道理是否有用,也即接受和奉行这些道理能否给自己带来益处,包括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和职业保障,是否有助于自己理想目标的实现,是否能够帮助自己排解心中的烦恼、忧愁、困惑等各种不良情绪并获得心情愉悦的满足等。关注人的需要,就要注重回答和解决员工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而不应是管理者想讲什么讲什么、爱讲什么讲什么,而是员工需要什么讲什么、想听什么讲什么,即便是因工作需要灌输的道理,也要首先获得员工的认同。讲道理要把其对社会、对企业、对员工、对工作的必要性,与其可能为员工带来的现实好处一致起来,让员工接受和奉行这些道理不应完全排斥个人利益,而应是既能利人又能利己。工作中既要注重引导员工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祟高的追求,又要承认员工多种需要的合理性。努力适应和满足员工的多种需要,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二、充分适应人的心理

重视人的心理感受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更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有时人们会对某些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逆反心理,有时正面教育会产生负面效果。如有些正确的道理、先进典型的事迹,一旦被推向极端和无限拔高之后,就令人难以置信。员工有些思想上的要求是有条件的,如果忽略它的条件性,把特定情况下的特殊要求当作通常情况下的一般要求,把对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当作对所有人的要求,把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事情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以及把提倡鼓励的当作强制性的要求,把不提倡不鼓励的当作一概反对等,就会使本来正确的道理变得不近情理而使人难以接受。有些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并不错,道理也无不对,但是如果管理者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简单粗暴的方式,那么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忽略员工的心理感受,还可能导致员工把“正理”当“歪理”、把先进当“傻瓜”的负面效应。因此,充分适应人的心理,既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方法问题,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问题。

三、尊重工作对象的个体差异

工作中,有时我们会对员工的某些想法感到不可思议,可产生这些想法的员工却自觉顺理成章,这种差异往往阻碍思想的沟通和交流,影响工作效果。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换位思考也即包含着对人的差异性的理解和尊重。在人的多样化思想中,既有原则是非的差异,也有非原则、无是非和可自由选择的差异;既有觉悟高低、认识层次不同的差异,也有挂不上觉悟、分不出层次,纯属于人的性格特点或兴趣爱好的差异。比如,想当管理精英和想做技术骨干,重视物质创造和重视精神修养,崇拜先进模范和崇拜名人伟人,喜欢读理论书籍和喜欢读技术书籍,爱好写作和爱好音乐等,恐怕不能说哪种选择更高尚、更先进些。对这种差异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就应体现为尊重个人选择自由,而不能强求一致。即便是对觉悟的高低、认识层次的不同、精神境界的差别,也应该是在承认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基础上的引导,而不是一概否定式的批判。要转变对不同的思想追求都要分出是非高下的习惯性思维方式,转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一定要与教育者保持完全一致的陈旧观念,转变学习先进典型从思想到行为都要一个标准模式的形式主义思维。要防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搞“一刀切”“齐步走”的简单化做法,把求同和存异有机统一起来,营造出一个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和环境,维护企业稳定,推动企业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