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刘萍 勿忘
“胜利凿溉70年,创造社会效益450亿元”,这是人民胜利渠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向党和人民交上的优秀答卷。
四月春水润豫北,引黄丰碑放光辉。
中国水利史这样记载:人民胜利渠1952年4月开灌,是新中国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
中国水利史这样认定:人民胜利渠的建成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中、下游水沙资源的序幕,标志着党和人民在治黄事业上的胜利,被誉为“新中国引黄第一渠”。
中国水利史这样记录:人民胜利渠开灌70年来,共引(供)水400多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28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亿立方米,向新乡市供水16亿立方米,向天津市送水11亿立方米,引黄济卫及补源95亿立方米,创造社会效益450亿元。这些惠及民生的闪光数字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利支撑,人民胜利渠成为造福豫北人民的幸福渠。
周总理批建工程 幸福渠惠及民生
人民胜利渠总干渠,从渠首闸至新乡市接入卫河,与京广铁路线平行,全长52.7公里,两岸白杨参天,绿柳垂荫,花木连绵,是一条百里绿色长廊,又似一条锦绣彩带。
人民胜利渠秀外慧中,主要担负着灌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生态补源供水和灌区排涝等任务,受益地区包括新乡、焦作、安阳3市的12个县(市、区)的57个乡(镇),还创造过通过卫河济津(天津)的辉煌壮举。
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48.8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8.3万亩,是河南最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之一。
但这个幸福渠的开凿,却是来之不易的。
历史上,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洪水退去后,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黄沙漫漫,寸草不生,哀鸿遍野。
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一些国家的水利专家在印度集会时断言,中国黄河无法治理,黄河流域(下游以及周边地区)若干年后就会变成荒漠。这些预言,不仅没有吓倒中国人民,反而催生了我国引黄灌溉的科学方案。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一本凝聚了一大批水利专家心血的《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计划书》,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批复,工程于1951年3月正式开工。
一时间,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铁锨飞舞,筐装车载,土方移位,渠连天际,实现了一年挖通总干渠、两年建成主灌区的目标。工程宣告了新中国治理黄河初战告捷,随后被命名为“人民胜利渠”。
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亲临人民胜利渠,在渠首,亲手摇开了渠首闸,听取了有关人员关于人民胜利渠建设、引黄灌溉以及灌溉后的防碱、治碱等工作的汇报。
针对有了渠灌忽视井灌的情况,毛主席说,有了渠也不能忽视井灌,要注意渠灌与井灌的有机配合,井灌是游击战,渠灌是阵地战。随后,毛主席乘汽车视察了人民胜利渠的整个干渠,中午,毛主席来到新乡市郊人民胜利渠进入卫河处,在看到黄河水引入枯竭的卫河的情景时,毛主席高兴地说,今天看了小黄河,在人民手里,害河可以变成益河。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灌区十分注重推行井渠结合技术。到20世纪80年代初,灌区机井建设初具规模,配套机井数量达到6500余眼;至2020年,灌区范围内共有机井1.5万眼,与渠灌相得益彰。
70年来,毛主席的指示、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鼓舞着人民胜利渠的管理者,始终围绕着“引黄灌溉、引黄惠民”的主题,扎扎实实做好“管好水、巧用水、节约水、计划用水”大文章,践行水利人的初心使命,交上了黄河儿女的优秀答卷。
开灌前后两重天 粮棉实现大增产
新中国成立之初,豫北大部分农村种地还是靠天吃饭,人民胜利渠的开灌,终结了灌区上百万亩农田长期“干渴”的历史。
黄河水的灌溉,使灌区成为豫北地区有名的优质米基地。有“中国第一米”之称的原阳大米,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金奖,被列入全国名优特产名录、中原特产名片,原阳县祝楼乡因此获得豫北小江南的美誉。
黄河水的灌溉,同时孕育出了知名品牌——延津小麦。延津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现已达到95万亩,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县。
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人民胜利渠农业灌溉及补源范围涉及焦作、新乡、安阳3市9县(市、区),农业灌溉用水量223.22亿立方米,实灌面积5.87万公顷,开灌前灌区粮食产量1335千克每公顷、皮棉产量225千克每公顷;2020年,灌区粮食产量达到1.64万千克每公顷,皮棉产量1125千克每公顷。
豫北粮棉的大幅度增产,是人民胜利渠为中国粮、中国棉的仓廪实作出的应有贡献。
城市用水大支援 上善若水任方圆
民生大事在心中,引黄济城立大功。
1970年以前,新乡市的城市供水全部依靠抽取地下水,随着城市的发展,过多提取地下水,使得水源地形成地下水漏斗区,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平衡。
1970年,人民胜利渠开始向新乡市城市供水,2015年7月,新乡市城市供水开始配置南水北调水源,人民胜利渠成为新乡市城市供水备用水源。截至目前,人民胜利渠共为新乡城市生活供水16亿立方米,约占新乡市城市总供水量的80%。
1981年,人民胜利渠开始向延津县、滑县等苦水区和地下水漏斗区补源供水。人民胜利渠通过地下水补源,对减缓灌区内及周边区域的地下水下降趋势、维护域内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改善灌区内的人居条件、维持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资料显示,灌区自1952年开灌至2020年,共为相关地区补源水量44.44亿立方米。
人民胜利渠在保证灌区农业用水需求和城市生活供水的同时,从2004年开始对灌区内的孟姜女河、卫河、大沙河,以及市区人工湖等进行生态补源,使市区河流湖泊水波荡漾,倒映蓝天白云,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人民胜利渠驻扎新乡,立足豫北,放眼五湖四海,彰显了水利人上善若水任方圆的胸怀和才华,其中最典型的实例就是引黄济津。
1972年,海河流域大旱,11月16日,海河闸上水位降至-0.06米,导致海水倒灌,天津市用水告急,国务院为此召开紧急会议,经研究,决定启用人民胜利渠通过卫河引黄济津。
史料记载,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民胜利渠引黄济津共有4次,70年代3次、80年代1次,济津水量11亿立方米,解决了天津的燃眉之急,实现了对跨流域调水的有益探索,为以后的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科技进步做支撑 对水倾注深深情
黄河的主要特征是水少沙多,因而解决泥沙问题是引黄灌溉、供水面临的重大难题,而人民胜利渠的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都成功地解决了泥沙淤积渠道的问题,创造了70年渠系不冲不淤的奇迹。
奇迹的创造和延续,得益于人民胜利渠的干部职工和专家们辛勤的付出和对科技进步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在渠首就实施引水防沙,从源头减少泥沙引入;总干渠防沙,建设者们充分研究了渠系落差、比降、流速、流量、含沙量之间的关系,通过3处控制性跌水建设,保持引水运用过程的挟沙能力达到最大化;渠系合理配水,将细颗粒泥沙输送到田间,起到改良土壤作用;在渠道来水含沙量较大时,将井水和渠水混合,降低渠水含沙量;用浑水灌溉,有效解决部分泥沙问题。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人民胜利渠,抓住国家政策向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机遇,先后5次对灌区工程进行改扩建和续建配套,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灌溉、排水工程体系,使灌区农田基本实现了旱可灌、涝可排,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和水生态环境均得到极大改善。
尤其是自1999年以来,人民胜利渠历时16个年度23期工程,先后完成了人民胜利渠总干渠、新磁等9条干渠和分干渠以及重点支渠的节水续建配套改造,不仅使渠道旧貌变新颜,而且其引黄灌溉功能也得以大幅度提高。截至目前,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累计投资3.4亿元,改造骨干渠道241公里、各类建筑物787座,灌区严重病险、“卡脖子”工程基本得到改造,骨干工程配套率和设备完好率明显提高。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人民胜利渠灌区引黄灌溉试验研究机构,先后与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通过碱化盐土改种水稻、低洼盐碱地沉沙放淤、井渠结合等措施,使灌区多年的盐碱化问题得到了彻底改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10.3万亩老盐碱地都变成了高产稳产“吨粮田”;开展灌区综合节水技术研究,建立试验示范区,取得了节水34%、减淤41%、粮棉增产9%的显著成效。
70年来,人民胜利渠积极在计划用水、井渠结合、淤灌稻改、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综合节水技术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农业节水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论著230多篇。
灌区盛开科技花 灌溉实现信息化
人民胜利渠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1988年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联合开发“人民胜利渠灌区远程控制自动化技术研究”,该项成果使灌区管理搭上信息化的快车,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以来,人民胜利渠信息化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积极发挥灌区管理数据库的作用,使水质五项自动监测、作物水环境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雨情预报管理等工作如虎添翼。
2018年,人民胜利渠再次抢抓机遇对灌区相关信息化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从“数字灌区”实现了向“智慧灌区”的华丽转身。
不恋昨日硕果香 续写奋进新华章
人民胜利渠的发展史,就是新中国半部引黄灌溉史。
人民胜利渠开灌后,既有势不可挡的浑水灌溉、泥沙利用的创举,也有通过综合治理使盐碱地变良田的智慧;既有井渠结合、灌排并举的左右逢源,也有以组合拳开展污水治理的累累硕果;既有无坝自流引水的黄金时代,也有开启自流与提灌联合调度灌溉的与时俱进;既有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可持续发展攻略,也有从单一灌溉向多功能供水的华丽转身;既有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增强的勃勃活力,也有从“数字灌区”向“智慧灌区”的时代跨越。
人民胜利渠的建成及取得的成就,不仅闻名全国,而且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有4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联合国官员、水利专家、国际友人来人民胜利渠实地参观、考察、访问,对工程给予高度评价。时任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巴特·舒尔茨、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经理阿伦·坎迪亚分别称赞:人民胜利渠确实是个奇迹,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针对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国家的状况,人民胜利渠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依托渠首闸、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纪念馆、人民胜利渠展览馆、人民胜利渠建设指挥部、600多亩的“花果园”,建设水利风景区和水情教育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教育平台。多年来,教育基地向世人展示新中国开发利用黄河中、下游水沙资源的历史及成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人民胜利渠成为河南水利对外讲好引黄故事、彰显引黄成就的一个窗口、一张名片:2014年,人民胜利渠入选水利部第十四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7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省级水情教育基地”;2019年,入选水利部第二批“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2021年,荣获“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称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民胜利渠先后获得和保持“部一级管理单位”“全国先进灌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利部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单位”“最具时代精神的魅力灌区”“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水情教育基地”“河南省水利系统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还获得过新乡市政府的通报嘉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人民胜利渠全体干部职工将以纪念人民胜利渠开灌70年为新的历史起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在灌区高质量发展上有新作为,在灌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有新成效,在高质量党建引领灌区高质量发展上有新气象,以实际行动和优异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