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萍 张楠 勿忘 文/图
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开诊之后的第五天,神经内科就迎来了救死扶伤事业的春天。
在符合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要求下,该科的52张床位,已经被患者住满;40多名医护人员,满负荷工作,无缝隙交接班;白天,医生护士在走廊和病房之间来回穿梭;夜晚,护士站灯火通明,医办室电脑屏幕闪亮,医护人员通宵达旦呵护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因为疫情,不允许加床,晚来的患者只能遗憾地排队等病床了。科主任张敏、副主任高重阳等领军医护人员,每天都要接到要求住院的患者的电话,从而在加快病床运转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患者王先生为了等东院区神经内科的病床,先自费在其他医院住下,等这个科有病床了,就马不停蹄地赶了过来。
王先生今年春节前在市中心医院住过院,就是在神经内科治好了病。这次,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张敏的团队。
11月22日下午,正在恢复中的王先生告诉我们,他信任市中心医院,信任神经内科的张敏主任,信任他的主治医师朱美婕大夫,只有住到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心里才踏实。
东院区神经内科让患者心里踏实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功底深厚 人才济济
东院区神经内科“兵强马壮”。
52张病床是神经内科重要的医疗服务载体;40余名医护人员是这个团队的阵容。
这个阵容堪称加强型,医生队伍中,5位主任医师、4位副主任医师,挺起专家队伍的脊梁;6位主治医师,彰显这个队伍的中坚力量;12名硕士研究生,是这个队伍朝气蓬勃的后起之秀。
护理队伍中,1位专家级护理人才与10位博学多才的中级技术骨干,挑起了临床护理的大梁。
这个老中青人才梯队,初心耿耿,无怨无悔,每天24小时守望在临床,或以深厚功底,或以青春热血,连续演绎着救死扶伤的生死时速,书写着大爱无疆的医疗服务华章。
兢兢业业工作,不忘实现理论升华。经过不懈的努力,该科迎来科技之花盛开,收获累累科技硕果。该科先后实现科研立项20 余项,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14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累计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及参编专著多部;承担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等院校的研究生、实习生带教工作。
市中心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的前身,是老院区神经内一科,成立于1982年,由河南省知名神经病学专家陆伦锦教授创建,逐步成为河南省神经内科重点培育学科、新乡市重点学科、河南省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副主席单位;系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授予脑卒中静脉溶栓技术培训基地、五星级高级卒中中心、新乡市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新乡市神经病学研究所所在地;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医学院校学生实习基地;是集科研、教学、医疗、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综合科室。
张敏担任神经内科主任后,带领全科人员,继往开来,开拓进取,不断将新技术引入治疗实践中,在脑卒中防治领域高歌猛进,使成千上万的脑卒中患者或恢复如初,或重获新生,对此,社会上有口皆碑。
群雁高飞 头雁引领
如果说,东院区神经内科团队是高飞的群雁,那么,主任张敏、副主任高重阳,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头雁。
张敏1993年从当时的河南医科大学毕业,直接进入市中心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此后,她在市中心医院以干事创业为荣的氛围下,绽放着青春的理想;以医德双馨的前辈为榜样,一步步实现了从蹒跚学步到展翅翱翔的蜕变。
站在市中心医院学科带头人的高地, 张敏没有迷失方向,她清醒地认识到,她的成长之基在市中心医院,她的绽放沃土在神经内科。所以,她除了完成神经内科的本职工作外,还积极投身于医院的义诊、健康宣教等公益活动中,每周都有固定的坐诊时间。东院区开诊后,她还要在老院区、东院区专家门诊交替坐诊。
张敏多次受到组织的褒奖,受到高等医学院校、学术机构的青睐。她不仅为郑州大学医学院、新乡医学院兼职教授,而且在省市学术机构有10余项兼职;她还是新乡市政协委员,河南省妇联委员,新乡市妇联委员、执委;获得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在专业性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11月22日下午,我们在东院区三楼专家门诊看到,张敏在为患者看病时,表现的还是一如既往的准、快、暖。
准:她看患者的CT、核磁共振胶片、化验单,一眼就能看到病症、异常数据所在。快:看得准,就能当即为患者提出治疗方案或进一步检查方案,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暖:对有些复杂病症,则提出几种方案供患者选择,让患者及其家属感觉心里暖暖的。
我们看到一位来自长垣市的中年妇女,拿着自己八旬父亲的核磁共振片子和化验单,让张敏看。
张敏告诉她,老人脑子里长的一个瘤子比较大而且位置很不好。在此基础上,张敏客观分析了积极治疗和保守治疗的风险和利弊,以及当前老人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告诉她回家后与家人商量好后,再慎重选择治疗方案。
临别,张敏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她,告诉她:“我的手机每天24小时开机,你和家人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众志成城 再立新功
张敏和团队的医护人员电话24小时开机,辛苦了自己,方便了患者,甚至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了时间。
11月16日深夜,某县一位年轻患者G先生突发脑梗死,被家人紧急送到就近的县医院。县医院看患者病情危重,再加上患者由于肥胖血管找不到,治疗风险非常大,就推荐命悬一线的患者紧急到市中心医院救治。
张敏接到求救电话手,火速安排医护人员做好万全之策,准备接诊G先生;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慧,奉命带领抢救小组全程参与抢救工作。在东院区心内科、介入科、危重症科等部门密切配合下,凌晨时分,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平稳下来。目前,患者身体正在稳定恢复之中。
张敏团队始终如一担心着患者的担心,忧虑着患者的忧虑,欢乐着患者的欢乐,患者怎么能不对这个科室青睐呢?
在张敏、高重阳的率先垂范下,东院区神经内科全体医护人员令行禁止,一切行动以患者为中心;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来没有忘记践行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全科整体搬迁东院区的工作雷厉风行。
尽管全科大部分人员在老院区附近或市中心居住,很多医护人员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到东院区上下班路上要多用一两个小时,但一想到东院区是省市的重点民生工程,自己所在的团队能够为民生工程增光添彩,能够成为在东院区发光发热的一支劲旅,能够成为东院区医疗大军中的一面旗帜,自豪感和幸福感就油然而生。
自豪感和幸福感激励着这个团队砥砺奋进。在东院区,神经内科的专家率先垂范,敢于担当,挑起大梁;后起之秀活力四射,奋勇跟进,冲锋陷阵。两个技术层面的医护人员精诚团结,配合默契,共同构成了神经内科的气场,吸引着患者纷至沓来。
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全体医护人员都知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们把搬迁到东院区当成通过新一轮奋斗奔向幸福的新起点。
搬迁到东院区的当晚,全科匆匆分享了乔迁之喜的蛋糕后,就投入到工作之中,根本没有时间吃晚饭。从老院区跟随该科前来住院的一批患者,要把自己的晚餐与医护人员分享。医护人员婉言谢绝了患者的好意,但心里增添了几分甜蜜,工作上平添了几分劲头。
搬迁到新址后,在工作千头万绪、人人都要负重前行的背景下,神经内科仍然没有忘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为了加快床位周转,收治更多的患者,全科医护人员主动加班加点;专家加大了查房频率,增加了值夜班的人数;护士长张琦君,副护士长陈小燕、段惠玲,坚持24小时在岗,保障康复患者及时出院、新发病患者快速入住。
但患者并不知道,神经内科的很多医护人员把家庭的困难藏在心里。他们把服务的微笑挂在脸上,他们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呵护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张琦君的母亲、婆婆长期卧病在床。她来到东院区工作后,顾不上照料 ,就委托家人白天多照顾一些,自己晚上回到家中,再多分担一些对老人的看护。一名护士两个年幼的孩子患了重感冒,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夜里下班后才带着孩子去医院输液。
为了方便在东院区工作,一些医护人员还在东区租赁了房子;有的医护人员还有了明年把孩子转到东区上学的计划。
东院区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纷至沓来,是对神经内科医德医术的信任,是对该科全体医护人员优质服务的肯定。
为了回报患者的信任和肯定,该科医护人员每天抢在晨曦前到岗,踏着月光回家,伴着彻夜长明的灯光迎来朝霞,望着康复出院患者的背影微笑。
我们相信,东院区的明天,会在更多医务工作者的微笑中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