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豫北乡下的原生态之美

杨晓敏(郑州市)

豫北新乡古称牧野之地。有山、有水、有平川,尽占天然之优势,民风淳厚,文脉鼎盛。《诗经》中的《卫风》就诞生在此。我国古代的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就是卫辉人。当代新乡籍的小说家刘震云、侯钰鑫、安庆,当然也包括不可忽略的朝气蓬勃的“小小说作家群”,范子平、田双伶、赵长春、张玉玲、刘志学、原上秋、苏景义、杜毅文、郑俊虎、一兵、刘焦莉等,他们共同续写着今天新乡文坛的崭新篇章。

历来的人文荟萃之地,必有长袖善舞者。赵文辉虽然土生土长在苏门山下,却浑身浸透着豫北人的大气与精明。他自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现已出版中短篇、小小说作品集多部,他的“豫北乡下”系列构成了“地域小小说”写作的典范。有人评价说,赵文辉“艺术而本色地勾勒出豫北乡村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原汁原味地呈现豫北乡下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风俗人情,并充满激情地赞美了豫北人古道热肠的人性之美”。

读罢赵文辉《黑羊白汤》,掩卷三思,觉得蛮有意思。豫北风情中的方言俚语,餐饮人的经营之路,一碗羊肉汤的故事,让人百感丛生。先前作者写过“豫北乡下”系列,《刨树》《乡村恋爱方式》《借鱼》《酒风》等,地域性的语言表达和人物特点,略显夸张的描写,趣味浓郁,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近些年下海闯荡,在当地餐饮业搞得风生水起,风里雨里一路下来,想必是甘苦自知。“食色,性也”,世俗中与“食”相关的平凡世界,烟火味儿最浓,人性也裸露着本真。身为作家,有话要说,不吐不快,于是开启了“餐饮人”系列小小说系列写作,把笔触从乡下伸向了城里的酒楼餐馆。《黑羊白汤》只是其中的一篇,一碗羊肉汤,盛满了酸甜苦辣的人生。

该文依旧弥漫着北中原的地道风味儿,话风机敏灵动,人物真实可信。但我更喜欢《黑羊白汤》的结构。文字的结构,教科书解释为: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本文的故事结构与唐代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听歌女弹唱的身世遭遇,勾起了诗人官场失意的心事;《黑羊白汤》中,当年的餐饮人目睹了今天餐饮人的窘境,一种感同身受的同情与无奈,产生了共鸣,可谓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耳闻目睹,置身其中,显得真实可信,艺术感染力极强。

《黑羊白汤》的主人公曾开饺子馆5年,转让后常会去小餐馆反刍往昔的生存况味,也是人之常情。无意中看到了类似泼皮吃霸王餐的一幕,面前熟悉的场景、台词和人物戏份,都在意料之中,就像看一场久违的纪实电影,无端想起当年自个开餐馆的种种艰辛。不同的是,当年自己是主演,今天自己是看客,人不同事同,不禁惆怅不已。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场闹剧好歹总算谢幕了,同来的老婆,当年曾经的老板娘,再也按捺不住莫名的情绪,“当一桌客人喊服务员要开水时,立即回应:“嗯,来了。”

这一声是神来之笔,有裂帛之效,是全篇的文眼,也是完美收官的落子。“她的腿像装了弹簧一样跳起来,拎起我们桌上那壶开水飞奔而去。”那个慢了半拍的服务员和一众人等瞪大了眼睛。此时的角色换位与代入,将两层皮瞬间揉为一体,显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让人物从戏外走进了戏里,一个精彩亮相,不仅让读者一直揪紧的心放松下来,而且于这黑色幽默的一幕中,尽显出餐饮人之间的古道热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作者也是餐饮人的缘故,写起同道的举手投足以及食材与料理等专业常识,精准到位,显得得心应手,描写时一丝不苟,连颜色和形状都一一逼真地呈现出来。比如写工序与味道,比如写泼皮赖账的伎俩与套路,如闻其声,如啖其味,如在现场面临驳乱的人影。

《刨树》历来被认为是赵文辉的小小说代表作。冷雪天,外地刨树汉形单影只,饥寒交加,村里一男人不动声色地给予关照。细读之下,这篇千把字的作品的确传导出诸多信息。太平年代,黄河故道民风中那种侠肝义胆、豪气干云的遗风,通过男人女人和刨树汉的一系列对话、眼神和细微动作变化,以一种近乎琐屑的方式透视出普通民众世俗交流时的仁义、纯朴、憨厚的特质,寥寥数语,尽得风流。

请看《刨树》中的描写:过了几天,两个汉子果真来了。在院子里点下一堆火,拣从榆树上卸下来的几根大树杈放上熏,熏软了开始拗。他们还带了钉子和扒角,拗过了又钉一阵,一对新崭崭的小椅子放在了男人和媳妇面前。小椅子模样很乖,像两个穿了新衣裳准备过年的娃娃一样。

作者巧于构思,人物形象令人忍俊不禁,是典型的幽默作品。在小小说作家队伍里,能写出诙谐、调侃风格的似不多见。因为幽默是一种旁逸斜出的智慧,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聪明,是一种自嘲式的人格自信。赵文辉深得传统文化熏陶,明了小说写作之个中三昧。虽然会把故事编排得一波三折、曲径通幽,但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时从不含糊。那种白描手段用得极其高明,从不着意刻画人物肖像、年龄甚至出身等,而是通过对言谈举止等动态的简洁描述,让人物鲜活地呈现出各自的本来面目。

在赵文辉笔下,这个叫付庄的地方是虚拟的。然而我们通过《酒风》《卖牛》《七能人》《九月授衣》《刘棉花》《菊妞》《瞧戏》等篇章,会感受到他们身上所携带的原生态之美,那种无时无刻不在弥漫着的生存真实,让我们感同身受。张木匠、王铁嘴、三菊、大驴、张棉花等,驳杂的乡人纷至沓来;蒸红薯、蔓菁稀饭、地锅煎饼、小菜、土酒、绿豆粥、糊涂面条等扑入眼帘,让人满心乡野芬芳;家长里短、针头线脑、鸡鸣狗叫不绝于耳,世俗烟火味儿萦绕身边。

请看《乡村恋爱方式》中的描写:俩人选一片草地坐下,草很绿也很干净,有一根钻进小艳衣裳里,痒痒的,怪舒服。小艳问:喷点啥?小亮不接话,盯着小艳看,先盯脸又往下边移,很放肆。小艳恼了,站起身就走。小亮一把拽住她,说:开始喷,开始喷,喷咱小时候的事吧。

又如《看庄稼》:龙枝临走甩下一句话:俺回家给你俩摊小鏊馍吃。小齐国庆一直转到后半夜,露水越下越重。俩人钻进草棚避湿气,开始讲故事,你一个我一个,讲着讲着迷糊了。他俩醒来时天色将明,首先闻到满棚馍香。一看,恁厚一摞小鏊馍,用笼布包着,还温温乎乎呢。

我以为,由人物带出故事的是小说,由故事而引出人物的为故事。赵文辉极会写人物,无论怎么讲故事,都会由人物活动来设置情节。加上成功地点缀某些地域方言或口语,加上插科打诨和形象而俏皮的比喻,又为作品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趣味性。正是这种貌似随手拈来实则精心选择的细腻活计,才能把作者的乡土情怀、乡土爱怜像春雨潜行般悄然植入作品的深处,令人反刍。

一篇成功的小小说作品,显示了作家在创作上的高度,而众多有代表性作品的批量涌现,则构成了作家写作的厚度。赵文辉的豫北乡下小小说系列写作成功的奥秘还在于,从单篇上看,都不失为独立和精致,但将数篇束成一组,依然相互纠结缠绕,顿有中篇小说的效果。假若一本书通读下来,则像一部长篇小说一样枝干疏朗,叶叶分明。适度的空气能使鸡蛋孵出小鸡,肥沃的土壤能催生良木长成大树。

在当代小小说领域,赵文辉的豫北乡下系列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力备受称道,被选入多种精华本并获得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他曾获河南省文学奖、杜甫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小小说金麻雀奖等,也身兼河南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新乡市作协主席等。生活中的赵文辉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有辛酸和甘甜,更有诚笃善良和仁义坚韧。餐馆与文学,物质与精神。身在商海心系文坛,一心亦能兼顾两用,亦算奇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