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特大暴雨洪灾发生后,全市科技系统第一时间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开展防汛抢险,迅速安排部署减灾及灾后恢复工作。
积极开展抗洪抢险
汛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冲锋号。面对严峻的抗洪救灾形势,全市科技系统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全力以赴,扛起了防汛救灾的责任和使命,严防死守,筑牢“红色”堤坝。
科学研判,提前部署。在暴雨来临时,市科技局迅速召开局长办公会提前研判,号召大家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时刻等待组织的召唤,积极投身到防汛任务中。同时,按照市有关领导指示,主动与中电集团22所、市农科院、新乡电池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结对帮扶村和社区庭院、重点服务的30余家科技企业沟通联系,实时掌握防汛情况,及时了解突发险情。
闻“汛”而动,迎险而上。因暴雨导致汛情严峻,市科技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抽调骨干人员参加全市抢险突击队,分赴卫河牧野湖段和凤泉湖段全力投入抗洪抢险工作。市科技局及驻局纪检监察组人员纷纷主动请缨要求参加防汛抢险。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发银跟随市有关领导奔赴农灌所、河师大等单位,深入防汛第一线,实地查看各单位受灾情况并现场协调解决防汛问题。在市科技局实习的清华大学博士孟杰也自发参与了牧野湖固堤抢险。在黄河口、劳动桥、彩虹桥等卫河抢险现场,不乏科技人的身影。
河南心连心集团、瑞丰化工、豫飞重工、长城机械等科技企业纷纷成立抢险突击队,支援各河段大堤的防汛加固工作,卫辉市和协集团连夜赶制抢险固堤铁笼,为防汛工作贡献力量。
众志成城,积极开展科技志愿者行动。科技志愿者积极参与搬卸救援物资、清理居民安置点生活垃圾、捐赠蔬菜、提供热饭热菜、社区消杀防疫等工作中。
发动科技企业捐款捐物
灾情无情人有情。华兰生物捐款1000万元,并加快流感、免疫球蛋白等急救药品生产,应对灾后防疫工作;创力新能源公司成立志愿者小分队携铲车、中巴车在新乡市区救援受灾群众40余小时,捐赠500只多功能自发电手电筒、食品等物资;河南心连心集团紧急筹集卫生纸、成人拉拉裤、毛巾、酒精和应急药品捐送至居民安置点;格林机械公司筹集4批抗洪物资送往灾区,将新建员工宿舍用于安置受灾群众,并免费提供一日三餐。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发动全市科技企业捐款捐物,积极帮助灾区重建家园。
迅速部署灾后重建工作
扎实做好科技创新助力“万人助万企”工作。在灾后恢复期间,紧密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通过“进企业门、见企业人、说企业事、解企业忧”,努力做到“一人一企一卡一策”,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特别是在高企申报推荐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中,采取线上便捷服务形式,为受灾企业开通科技“绿色通道”,在项目申报、政策享受等方面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帮助企业早日步入正轨。
以防汛减灾为重点实施科技项目。集中优势科研力量,鼓励有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承担防灾减灾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农灌所开展“应急排涝装备与技术研发”,构建不同地区适宜的应急排涝技术模式,提升洪涝灾害抵御能力。围绕灾后公共卫生健康,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开展疾病预防与治疗等技术研究,实施一批医疗卫生项目,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满足群众医疗救治需求。
迅速开展科技特派员救灾复产科技服务活动。引导和动员全市科技特派员主动作为,千方百计减轻灾害损失,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平台、电话、微信、微博等手段,通过建立微信群、开通网络直播、开展视频培训、搭建网络服务平台等方式,加强与农户、脱贫村、合作社、科技企业等受援对象的密切联系,给予现场指导,第一时间解决受援对象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科学制定应急技术指导措施,编制技术手册,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积极开展灾后防疫科普知识宣传。依托我市科普传播基地,充分利用报刊、微博、官网等媒体发布灾后防疫科普内容,动员科技志愿者广泛开展传播,以群众易于理解的科普方式提升传播效果。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成卫生宣讲义诊小分队,前往受灾严重的地区,对群众进行健康检查,宣传灾后防疫知识。
组织开展志愿者卫生防疫防控工作。组织志愿者开展卫生清洁工作,通过铲除淤积物、清理垃圾、卫生消杀、重点公共区域消毒等工作,防止防控灾后疫情。针对社区群众重点宣传普及灾后饮食安全相关知识,引导居民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