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焦亮 通讯员 李小艳 韩珍珍)7月19日汛情发生以来,红旗区把防汛救灾作为全区的当务之急、头等大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立足早、准、快、细,科学部署,强化责任,精准调度,快速反应,党员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全力投入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日夜奋战。
7月13日,红旗区召开防汛工作会议,向全区上下发出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工作的动员令。结合汛情发展,红旗区科学部署,统一调度,及时成立了战时指挥体系,下设综合协调组、后勤保障组、应急救援组等8个工作组,每个组分别由两名县级领导任组长,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全天候应急备战。健全网格化分包制度。坚持县级干部分包镇办、科级干部分包村(社区)的网格化分包制度,强化网格管理、落实联防联控;严格实行24小时防汛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全体县级干部24小时值守分包镇、办事处,坚持一线指挥,及时处置、妥善应对各类重大问题和突发情况。各镇、办事处严格落实属地责任,深入关键点、风险点,不间断开展排查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各职能部门切实担负起行业主管责任,尤其是应急、消防、公安、城建、民政等重点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全力投入防汛救灾一线。健全预测、预警、预判、预演,严格坚持防汛情况每2小时报告、防汛隐患日报告、特殊情况随时报告等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掌握全区总体动态,及时会商研究。同时,纪检监察部门不间断开展督导检查,对玩忽职守、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贻误战机、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从严追责问责。连日来,区委书记、区长刘宏锋亲临一线,以上率下,全区党员干部枕戈待旦,坚守一线,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红色堤坝。
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按照“汛期不过、排查不停、整改不止”的标准,紧盯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对河渠沿线、低洼地带、老旧居民区、危房危墙、沿街门面、城郊接合部、废旧厂房、文物建筑等进行地毯式排查,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对排查出的辖区发生的汛情隐患,进行详细统计,对排查出的31个近十年来曾出现汛情的点位进行重点监管,制定防范措施,持续加强统筹协调。对排查出的114个隐患点进行全面监控,每日报送点位情况,明确责任人,确保总体安全稳定。及时对闫屯排、小店排、常村排、刘丁排4条河道进行清淤,清理垃圾270立方米,铺设常村排、小店排管道4000米,消除了安全隐患,保证了河道排水通畅。不间断展开巡查,在陆续出现的积水路段做好安全措施,遇到堵塞窨井盖及时清淤疏通,对各路段树木进行巡查,及时将被水、雷、电、风损毁倒伏的区管树木进行清理,确保交通通畅、安全度汛。同时,宣传部门和基层社区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发布倡议书、一封信、防汛避险知识等,提醒群众注意避灾避险,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逃生能力,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实施台账管理制度。建立《近十年来防汛隐患排查台账》《防汛隐患风险日台账》《防汛物资统计台账》《红旗区防汛抢险队伍台账》《危房统计台账》《红旗区防汛值班表》六本台账,对全区防汛隐患和防汛人员物资实施动态管理。根据汛情变化及时动态调整、更新补充物资储备和人员力量,做到物资、管理、人员三到位。同时组织辖区企业自行准备防汛物资,建立物资台账,做到品种、规格、质量、数量、储存地点和联系人“六落实”。已落实编织袋7万条、沙袋1万个、木桩1000根、沙石2000立方米、抢险车辆33辆、水泵230台、救生衣320件、发电机15台、橡皮船和冲锋舟13艘。同时,全区各单位全员上阵,随时待命,及时保障人员需求。组织31个防汛抢险队伍1243名专业人员开展防汛演练,确保抢险救灾迅捷有力。民间义务救援队小店镇斑马救援队和退役军人救援队积极投入应急救援一线。区民政局和渠东办事处及时将仁和养老院内的20余位老人进行转移和安置。成功转移红旗工业园内20余位被困女职工,救助被困临产孕妇前往医院生产,紧急保障海华医药、国药控股约100件药品运送。发现东孟河后东段水位升高、部分堤坝有松动迹象后,紧急集结党员、民兵、专业救援人员、志愿者等300余人,调配1000个木桩、3万条编织袋等物资,紧急加固堤坝。
“务必高度警觉,枕戈待旦;务必党群同心,联防联控;务必科学精准,人防技防;务必提振士气,防建共举;务必严肃纪律,利剑高悬。”红旗区全区上下按照区委书记、区长刘宏峰“五个务必”的要求,严防死守,众志成城,全力打好防汛救灾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