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荣霞
7月16日,在新乡红十字纪念苑,新乡日报社记者部原主任王振平的亲属及生前好友在这里送他最后一程。王振平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新乡红十字纪念苑捐献者纪念碑上。
7月12日,与病魔斗争了3年多的王振平停止了呼吸,年仅58岁。他的遗体被抬上迎接他的汽车,亲人们目送他渐渐远去,“他生前的遗愿就是去世后捐献遗体,为医学作贡献。我们帮他完成了这个遗愿。”王振平的爱人李霞平静地说。
3年多前,一直视新闻工作为自己的生命、早已多年咳嗽不断的王振平,耳闻目睹社会上和身边的一些精英和业务骨干英年早逝、突发重病的情景时,在妻子和朋友的劝说下,才到医院进行检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被确诊是肺部纤维化。消息传来,新乡日报社绝大多数人员震惊不已,大家都为上天不公,灾难竟然早早降临到这样一位工作以严谨著称,从工作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关心下属的好干部、好同志的身上而深感痛心。
1995年,王振平调到新乡日报社后,全身心投入到新闻采编事业之中,当过记者、编辑,历任总编室主任、记者部主任等职。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是兢兢业业。任记者部主任时,他善于把握重大事件和敏感题材,在策划、组织和指挥重大报道中,表现出极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新闻稿件多次获奖。
直到去年年初,王振平同志还在带病坚持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感到上楼回家都非常吃力时,才只好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的情况很不乐观,一直遭受着病魔的折磨。他想捐献遗体,为医学研究作贡献,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家人一开始都不同意,经不住他的坚持。在去年7月27日,家人帮助联系了市红十字会,王振平同志在遗体捐献的申请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遗体捐献志愿者。
“王振平主任干什么事都讲个‘认真’二字,常常为了稿件中的一个词、一句话,即使是深夜时分,也会给记者打电话,要求记者予以纠正。他常说,报纸一旦出现错误,往往都是难以挽回的,必须严肃认真。我们的稿件,他几乎每篇都要仔细看,经常帮我指出错别字,修改其中的不足之处。他是我们的好主任,我们的好老兄。”记者胡殿芳流着眼泪说。
很多人震惊王振平同志的离去,无不被他的大爱、无私精神所感动。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马云说,王振平同志人虽已走,但是大爱尚留人间。当生命即将走到终点,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并倾其所有去作最后的奉献,那是怎样的一种境界?那是一种人间大爱,那是生命的升华,也是善的传承。感谢王振平同志,感谢越来越多自愿加入遗体捐献队伍的人们,感谢他们为医学事业所奉献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