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去年以来,我市针对项目落地涉及拆迁以及土地“招、拍、挂”等多个环节,耗费时间长、企业落地难等问题,加速工业项目用地收储工作,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为确保工业项目落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牛守军介绍,我市工业用地报批、征收等手续办理时间较长,极易影响项目入驻,破坏营商环境,成为压跨企业的“最后一道关口”。为更好实现政府有为、企业有利,必须加速土地储备工作,最大限度压缩土地供给时间,推动招商项目快速落地。
自去年以来,我市大力破除重大项目建设面临的土地供应和制度瓶颈,使土地跟着项目走,资源跟着项目转。各县(市、区)不断完善并严格落实工业用地收储计划,做好项目用地收储的前期开发、整理工作,确保“净地”出让,优先保障和支持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要求县(市、区)全年要收储工业用地2000亩,每个区全年要收储工业用地1200亩。比如,近期,我市利用已收储的420亩土地成功与某外地机床厂签订了共建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协议。该项目从签约到建设仅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
与此同时,我市还围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快各类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将项目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为长远用地预留空间。据统计,仅去年,我市就获批建设用地2.04万亩,郑济铁路新乡段、濮卫高速、国家生物育种中心、生态城、电波科技城、日濮洛原油管道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用地得到及时保障。同时,我市加大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开展“三违三未”专项行动。去年,全市批而未供土地处置7713亩,闲置土地处置613亩,处置率分别达到127%、179%,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董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