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很多人将脑动脉瘤比喻为埋藏在人脑中的不定时炸弹,而神经外科专家就是治疗脑动脉瘤的“拆弹专家”。
脑动脉瘤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血管平滑肌的改变。脑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由于此处动脉壁的肌层先天发育缺陷,同时这里又是受到血液冲击最大的地方,在长期血流的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使此处动脉壁的薄弱点向外突出,逐渐扩张,从而形成动脉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外伤及感染等因素也与脑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脑动脉瘤就像是在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气球,当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头部剧烈摆动、猛弯腰、急起身、饮酒、用力排便、举重物、上楼、性生活等诱因下,引起血压突然增高,很容易引发破裂出血,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据统计,脑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为30%。
一旦脑动脉瘤发生破裂,通常突发剧烈的头痛,这种头痛是一种瞬间且未曾经历过的犹如晴天霹雳般的剧烈疼痛,而不是一阵一阵慢慢的头痛;这种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等症状,半数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短暂神志模糊,重者昏迷逐渐加深,严重时病人可因发生脑疝而丧命。因此,脑动脉瘤出血前的诊治是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最佳方法。
脑动脉瘤的常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夹闭法,即用特制的夹子夹闭脑动脉瘤颈部,阻断瘤腔与载瘤血管的沟通,从而降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做开颅手术。另一种是填塞法,运用介入技术,将微型弹簧圈或医用生物胶送入脑动脉瘤腔内,逐步塞满整个瘤腔,促进瘤腔内血栓形成,从而闭合瘤腔。
脑动脉瘤按大小可以分为微小型(5mm以下)、小型(5mm~10mm)、大型(11mm~25mm)、巨大型(25mm以上)。对于2mm以下微小型脑动脉瘤,由于瘤颈非常细,因此传统方法无法适用。
基于电凝致栓理论,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教授王明盛运用电凝法治疗微小型脑动脉瘤,将微导丝直接插入脑动脉瘤腔内,通入直流电后,微导丝尖端吸引带负电荷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发生电凝,在动脉瘤腔内形成血栓,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医疗中心可以熟练运用电凝法,由于无需开颅、无需填塞,只需一根微导管、微导丝,因此与传统方法比较,具有创伤小、耗材少、花费低、效果快的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此外,王明盛通过多次实践证实,电凝法不仅适用于微小型脑动脉瘤,还可以配合填塞法治疗其他类型的脑动脉瘤,也能有效提高填塞效果。
(段桂洪 宋鹏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