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曹顺勇 张良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福建、江西、河南、湖南考察,讲得最多的就是生态文明问题。尤其是6月份在青海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作为自然资源和规划干部,应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一系列关于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精神指导下,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三度四性”的研究和践行。
规划要有政治高度。规划对城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站在什么高度科学规划、按照什么标准高质量发展,直接影响到城乡发展的未来。首先,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统领新乡市域自然资源和规划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建设“六个新乡”为抓手,强化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高品质、高质量打造我市地域、产业、文化特色;其次,要科学编制好空间规划,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生态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推动城乡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最后,要加强城乡发展战略研究探讨,在尊重城镇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城乡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等作出科学的预测性、前瞻性安排。
规划要有合理尺度。城乡规划是一个极其复杂、巨大且在不断演进、更新的系统工程。在宜居适度目标的要求下细分空间需求,对居住、产业、金融、商业、文教、卫生等公共事业进行空间体系研究,是新时代对城乡规划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要针对不同的空间需求设定空间体量,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二要加强建筑与空间的对话,对建筑的空间、体量和高度等给予规划引导;三要强调建筑与开敞空间的结合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注重建筑的立体交通步行系统及周边关联地块的辐射衔接;四要对重点区域和路段以“步行丈量和感官丈量”代替“工具测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尺度理念。
规划要有适宜温度。城乡规划建设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城乡规划要坚持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一要在各项规划中充分挖掘和尊重自然资源,编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地域气候、区域文化、生活习惯、产业定位等多种因素,利用好我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卫水穿城而过以及交通便利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努力打造“三宜”(宜业、宜居、宜游)城市;二要利用好我市的城乡规划设计成果,通过总规、控规这些法定依据,以及城市设计和景观风貌规划等手段,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乡建筑布局,协调城乡景观风貌;三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人文特色、体现人文情怀,全力打造我市望得见太行山、看得见卫河水、记得住新乡愁的城市景观风貌,努力将我市打造成让人民群众有归属感的城市。
规划的执行和管控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维护城市的公共利益、公共空间品质时必须要有铁的手腕和洪亮的声音。在做好规划编制的同时,还需要在规划审批和管控中做好“四性”。
把握好城乡规划的理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这就要求城乡规划工作必须将理性的价值理念、技术方法和体制机制有机结合,并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首先,必须在价值理念上做到尊重规律和以人为本,协调好物质与人文、发展与保护、数量与质量、近期与远期、地上与地下、城市与乡村、形象与内涵等7个方面的关系,将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规划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充分尊重规划的科学性,要与我市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做到定位准确,概念清楚,基础资料准确、真实、可靠,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最后,要不断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健全规划执行中的督查、评估和保障制度,确保科学编制的理性规划能够一张蓝图绘到底。
研究好城乡规划的个性。有个性的城市才有魅力,城市的发展应当立足当今社会,推动城市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我市的城市个性,一要深入发掘好、利用好我市牧野文化、卫水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做好我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开发,形成统一、完整的城市文化格局;二要深入发掘我市的地域特色,在尊重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做好美与丑、好与坏等非量化感性指标的权衡和取舍,努力营造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三要保护好我市现有的城市历史文脉,每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形成,都经历了千百年的漫长过程,原有的城市建筑所寄托的历史和人文价值,留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蕴藏着动人记忆,有记忆才有传承,有传承才能延续乡愁。
探讨好城乡规划的柔性。人民是城乡规划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因此,城乡规划要有群众性、包容性、灵活性等柔性情怀。首先,在编制规划时,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原则,广泛听取民意、集聚民智,在体制机制上建立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沟通双向通道,集合正确的声音,编制人民满意的规划,切实提高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其次,要采取柔性的管理手段,将用地布局安排留有余地,可采取“留白”的规划理念,通过保持用地功能的适度弹性以应对未来变化,在动态和弹性中实现应对和管控;最后,在完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刚性内容传导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建立动态编制体系和完善灵活的纠偏机制,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
执行好城乡规划的刚性。为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科学编制的规划还需要刚性执行,真正把美好的蓝图照进现实。一要走出规划“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和“一届领导一个规划”的怪圈,秉承“谋远”与“谋实”的精神,强化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刚性内容的有效传递,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发力;二要加大依法办事履责力度,通过人大监督、部门监察、市民监管等途径,提高城乡规划的综合治理和管控能力,守住规划“不折腾、少失误”的底线,不盲目建设,不朝令夕改;三要当好城乡规划当前的“守门员”,强化规划监察的管控力,用洪亮的声音维护城乡规划的正义性、公共性,对不符合规划的行为要敢于说不,对违法建设敢于坚决查处,守护规划的权威性、捍卫规划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