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在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产生很多具有红色印迹、深厚红色文化内涵和较高传承价值的地名。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切实加强红色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充分发挥红色地名印证历史、激励后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作用,我们将刊出一系列的红色地名故事。
入秋连着刮了几场风,街面上更加萧索了。
内战爆发以来,新乡成了国民党部队的一个屯兵基地,运兵车源源不断通过这里向北驶去,火车站周围住满了国民党兵。一天清晨,火车站路南新开张了一家门面,店名“明星茶社”,两侧书写大红对联:“水煮三江茶,酒醉四方客。”
明星茶社的伙计、掌柜就王东明一个人。他二十来岁的样子,腰扎白围裙,显得很干练。这天,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戴墨镜的中年人,悠闲地走进茶社。王东明看见来人,将他引进里间,迫不及待地问:“大哥,有事儿吗?”
“我最近要进山一趟,咱们办的那批货,瞅机会送出去。”
“好。大哥,我跟你一道走。”
话音刚落,外面有人喊:“掌柜,掌柜的。”
“来了。”王东明瞬间变出一副笑脸。
王东明再回到里间时,脸上的笑容没了,王东明恳求中年人道:“大哥,你还是让我去根据地吧,在这里整天伺候些什么人。乌烟瘴气,快把人憋闷死了。”
这中年人是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名叫郭美。
“哦,你以为只有当八路军,刀对刀、枪对枪跟敌人干,才是战斗吗?”
郭美摘下墨镜,手指把布帘拨开一条缝。店堂内坐了五六个国民党下级军官,歪戴帽子,敞开衣领,吆五喝六。郭美回过头问王东明:“兄弟,你知道怎么过河吗?”王东明一时莫名其妙,便随口回答道:“搭桥过呗。”
“对呀,过河需要搭桥,明星茶社就是我们的一个桥梁,是我们战斗的阵地啊!”
王东明恍然大悟,可不是嘛,前些日子,就是通过一个常到这里喝酒的商人,搞到一批敌人禁运的物资。
郭美的手轻轻地搭在王东明肩上:“走,伺候长官去。”二人相对一望,会心地笑了。
王东明向一个正在撕吃烧鸡的军官殷勤问道:“张连长,你还有什么吩咐?”他边说边掏出一包香烟,掷到张连长面前:“请张连长笑纳。”
被称作张连长的这位,其实只是一个排长。他心里美滋滋的,咧开油光光的大嘴,朝坐在西墙角的军官可劲喊一嗓子:“听见了吗,赵排长,别他妈整天唉声叹气的。”
郭美瞟去一眼,只见那位赵排长愁容不展,自斟自饮地喝闷酒。
“这位赵排长……”
“想老婆哩,哈哈……”
“就是,就是,当兵打仗,走南闯北,家中妻儿老母,咋能没个牵挂。”说罢,郭美又瞟一眼赵排长,见他头耷拉得更低了。
“敢问长官,一向在哪里辛苦?”
“不提不提,我们八十五师,尽摊上一些苦差事儿,这不,明天,派老子带人守封锁口,堂堂中央军,站岗放哨,他娘的,没劲!”
“北口?——哦,喝酒,喝酒。”
郭美和王东明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色。
第二天,郭美装扮成小商人模样,后面跟着两辆运货的板车,货物将送到辉县薄壁镇中共新乡城工委驻地。他特地在墨镜上系了根红布条,这是害眼病的标记,是一种掩护。
到达通向辉县的必经之路城北封锁口,两个国民党士兵上前阻拦,吹胡子瞪眼道:“上峰命令,过往行人车辆,一律检查。”
郭美神色自若,拿起车上装的瓷盘,在哨兵眼前晃晃:“我和你们长官,可是老交情。”
“扯淡,都说是长官的朋友。”
“废什么话,快快检查。”岗楼里走出一个军官。
郭美摘掉墨镜,迎上前去,道:“巧了,是张连长呀,怎么,不认识我了?”
两个士兵诧异,排长什么时候高升了?
这位“张连长”却是大气不喘,端足了架子问道:“原来是郭老板,又去哪里发财呀?”郭美谦恭地说:“小本买卖,想去那边换些山货回来,两位弟兄眼生……”
货车顺利通过封锁口,“张连长”哪里知道,这车是特制的,上面装着一般商品遮人耳目,暗层才是真正的禁运品——西药、油墨、纸张……
转眼到了中秋,这一天,赵排长早早去了明星茶社,仍旧坐在西墙角老地方,独自喝闷酒。
“长官,给你算一卦如何?……长官满腹心事,愁眉不展,想必是儿行千里,家有老母,膝下无人……”“砰”,赵排长一惊,胳膊肘碰落了酒盅,瞪大一双茫然的眼睛:“你怎么知道?”
郭美自顾往下说:“刚刚赶走日本鬼,过了几天太平日子,又要打仗,换上我,哼,三十六计……”
“走……”赵排长惊恐失色,“谈何容易,昨天宪兵抓回两个弟兄,在大操场上当众处决了。”
郭美压低声音,对赵排长如此这般吩咐了一遍……
火车就要启动了。王东明拎着赵排长的行李,仗着曾在铁路上做过工、人熟地熟的便利条件,躲过军警盘查,登上了火车。他隔着车窗,朝外面焦急张望。好了,赵排长穿一身便衣,夹在乱哄哄的乘客中间,也混进来了。火车上,两个人装作不认识,王东明用目光向赵排长示意了一下行李的位置,赵排长紧张之余,眼睛流露出无限感激的神色。王东明迅速跳下火车,火车鸣叫着,向南驶去。
国民党八十五师警卫连赵排长,就这样逃离了火坑。
(民政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