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李炳 勿忘 文/图
夏的云,夏的风,常常择机展示速度与激情。
老中医、新中医,持之以恒以中医之光照亮患者希望的天空。
5月10日下午,我们踏着速度和激情不那么强烈的夏风,来到市中心医院中医馆采访,沐浴了这里的老中医、新中医绽放的强烈的中医之光,感受到了他们对“大医精诚”追求的初心和本领。
专家就是“镇馆之宝”
哇,这里竟然有这么多“镇馆之宝”!
走到中医馆门口,首先吸引我们的是馆门西侧的一组中医专家的彩色照片和高度凝练的专家简介。
通过这些简介,我们感慨专家们的功力深厚,感慨中医馆将“镇馆之宝”光辉形象展示于大门口的聪慧。
透过这些简介,我们不由地浮想联翩,仿佛听到了他们在大学时代的操场背诵《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歌诀》的清脆声音;仿佛看到了他们挑灯夜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经典医学书籍的身影;仿佛看到了他们从在纸上开药方到在电脑上写病历的流金岁月;仿佛看到了感激涕零的患者给他们赠送的一面面带着温度的锦旗,它们穿过几十年的历史风云,在我们眼前红光闪耀。
带着感动,我们拍下了11位专家的简介,并希望与读者分享。11位专家中,主任中医师分别是魏晓、杨满菊、田丰华、刘清林、侯爱萍、张旭剑、张雪梅;副主任中医师分别是赵建森、杨军、韩虹虹、郭青。
把“镇馆之宝”存入手机相册后,走进中医馆,我们仿佛一步穿越到几百年前,尘世的喧闹似乎与这里隔绝,梦中的世外桃源似乎凸显在眼前。
中医馆面积900多平方米,全馆装修得古色古香,从宽敞的长廊,到各具特色的诊室;从医生的诊桌,到供患者和推拿师使用的鼓型凳子;从灵巧的栅栏式屋门,到梦幻般的栅栏式隔断屏风;从全包的古典型月亮门,到“顶天立地”的水墨画屏风;从天花板、墙壁恰到好处的点缀,到中药房前厅的设计和实用古朴的药柜,处处洋溢着人文关怀的缕缕温馨。
中医馆的知名专家诊室、中医综合诊室、中医肿瘤诊室、风湿疼痛诊室、针灸室、艾灸室、针刀埋线治疗室、推拿室、小儿推拿室、理疗室等诊室,颠覆了群众对现代诊室的认知,重新唤起根植于他们心灵深处对传统医学的浓厚情感。
你看,中医馆一个个诊室,在无声无息中讲述着中医药“简、便、廉、验”的故事;突出“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和应用传统中医药”的特色;为大众提供质优、价廉、疗效显著的中医药诊疗服务和防治保健、养生指导的滋养。
内外兼修的中医馆刚面世4个月,就以特有的魅力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患者。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4月,市中心医院中医门诊量为11043人;2021年1月~4月份,为16678人,同比增加5635人,增长率为51%。2020年1月~3月,针灸门诊量8227人次;2021年1月~3月,针灸门诊量15463人次,增长率为87.95%。
中药颗粒替代汤药
市中心医院中医馆主任,是一位精干的女性,副主任中医师,有一个阳刚气偏多的名字——杨军。
杨军所在的针灸室窗明几净,透过西墙的窗户,可以看到一排挺拔的枝繁叶茂的白蜡树,碧绿的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
针灸室有10张针灸治疗床,床之间用屏风隔开。屏风是由红木栅栏加绘水墨画的纱布做成的,纱布上绘有几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挂在天幕上的红日、飞翔的群鸟。我们推测,患者身处这样的环境,一定会神定气闲、心旷神怡。
这天下午,杨军正给一位50多岁的女患者治疗腰痛。了解到我们的来意后,这位患者兴奋地告诉我们,她是两年前因妇科肿瘤术出现尿潴留后,肿瘤科医生为她推荐了针灸科。一个疗程的针灸治疗不仅治愈了她的尿潴留,还改善了她因化、放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及红细胞减少。现在,她的疾病已经痊愈,并由此和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疗效就像磁铁,现在她本人及亲戚朋友不管有什么不舒服,都会先来看中医。听到她的讲述,其他正在治疗的面瘫患者和颈椎病、腰椎病、肩痛患者,也都争相讲述自己在中医馆的治疗经历及受益故事。
当我们准备继续采访杨军时,她却说:“我把魏主任请过来,你们重点采访他吧,他可是我们的中医博士。”
魏主任名叫魏晓,是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以慢性肝病、胰腺炎和消化道肿瘤为研究方向,曾参与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一项、原卫生部及军队科研计划项目课题研究两项,在《中华急诊医学》《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魏晓带来专家的气场和高屋建瓴的视角。他首先如数家珍般介绍了中医馆的全貌,接着详细介绍了中医馆的老专家和后起之秀。魏晓说,中医馆的业务特色和中药房推行的中药颗粒给患者带来很大便利,中医科病房30张病床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他还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之后,魏晓和杨军还带我们在中医馆转了几个地方,旨在让我们感受中医馆生机勃勃的脉动,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医馆中央坐北朝南的“顶天立地”屏风前面,有一个开放型的柜台。几位医护人员在柜台后面,一边对着一组瓶瓶罐罐制作膏方,一边为前来观看和定制膏方的群众进行相关解读。
魏晓和杨军告诉我们,这是市中心医院为迎接“5·12护士节”,特别在中医馆推出的膏方养生活动。
本次活动包括名医问诊(辨析体质,一人一膏方);现场展示成品膏方,让群众免费品尝膏方;现场制作阿胶固元膏、小儿健脾膏等膏方,并免收制作费。
离开膏方制作现场,魏晓和杨军又带领我们参观了中医馆的中药房。中药房主任、中药师路景祥热情接待了我们。
中药房从北向南,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厅。调剂草药饮片的柜台设在前厅,药剂师转身就可以在传统样式的药柜里调配各种中药饮片。中厅的两个单味中药配方颗粒调配柜,装有300多种中药颗粒。
“颗粒中药非常受患者欢迎,因为有了颗粒中药,患者服用中药前,再也不用自己煎药了。”路景祥介绍,“患者拿来处方,我们就把一个个单味中药,配成一服药。患者服药时,直接剪开一个个小袋子冲服即可。由于省时省力,草药颗粒剂非常受患者欢迎。中药房每天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不停地为患者配置颗粒草药处方。”
中药房的后厅,放着单味中药配方颗粒调配柜的升级版设备——单味颗粒中药智能混配机。使用混配机时,只要把处方输入电脑,混配机就可以指挥药剂师准确无误地把一服药的所有中药颗粒装进一个袋子,避免了差错,患者服用也更加方便了。
治疗手段精彩纷呈
从中药房出来,魏晓和杨军带领我们来到了副主任中医师赵建森的诊室。
赵建森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40余年,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工作实践经验。
赵建森诊室的患者很多,我们等了好大一会儿,才轮到采访她。刚打开话匣子,又有几位患者求诊,好在患者都是赵建森的老病号,看我们正在说事儿,都主动说在外面等一会儿。
见此情景,我们就问赵建森是不是有很多患者朋友,她说的确是这样,接着详细列举了几个患者的事例。Z先生3年前做过膀胱癌手术,术后3个月又出现了尿血等症状,便找赵建森求助。赵建森采取以扶正祛邪为主的中草药治疗,使其症状很快消失。此后,医患双方就成了朋友。两年多来,患者Z先生定期服用赵建森开的中药,膀胱癌及其与膀胱癌相关的症状再也没有出现过。为此,Z先生不仅带着老伴儿找赵建森看病,还把自己的几位病友介绍给赵建森治病。
其实中医不仅能治疗慢病,有时候也能治疗急病。我市知名艺术工作者F先生88岁那年,在某医院住院一周时间解不下大便,肚大如鼓,疼痛难耐,欲接受手术。
手术前一天,其家人找到赵建森求助,得到一方。按方服药,老人拉出巨便,症状随即消失。此后,老人及其晚辈就把赵建森视为“家庭医生”。
从中医馆给我们提供的资料,我们了解到,经过多年发展,市中心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在诊治内科疾病、中医肝胆脾胃病(消化系统病)、肿瘤、老年病及其疑难杂症、中医痹病(风湿疼痛)等方面,形成了优势特色。
优势特色守正创新,回肠荡气势不可挡;中医特色疗法继往开来,开枝散叶精彩纷呈。
中医馆特色医疗项目,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针灸方面,包括针刺、小针刀、韧针、埋线疗法;艾灸方面,包括督脉灸、灸箱、隔物灸等;穴位贴敷方面,包括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耳穴贴敷疗法;推拿方面,包括成人和小儿推拿;理疗方面,包括牵引、电疗、红外线、紫外线、短波、超短波、磁疗、微波、超声波、蜡疗、拔罐、放血疗法等等疗法。
另外,中医体质辨识仪、熏蒸治疗机、智能艾蒸灸熨仪、煎药机、膏方机等仪器设备,也在中医馆各领风骚,从不同的层面展现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比翼齐飞的魅力。
婴幼儿推拿助生长
“婴幼儿接受推拿有助于生长。”在中医馆小儿推拿室,听到美女中医师岳宁这样介绍,我们有些吃惊。
“是真的。”陪着一岁多的儿子做推拿的Z女士证实,“我婆婆讲,孙子做推拿以来,好多衣服都变小了。”
岳宁是从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的研究生,8年的学医经历,使她领悟了针灸推拿的真谛。她认为,婴幼儿消化不良、积食发热、食欲不振、肝火旺、便秘、夜啼、睡眠不好等症状,大都可以通过推拿纠正。婴幼儿是不会作假的,你通过推拿治好了他们的疾病,他们吃得好,睡得好,自然个子长得就快了。
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岳宁的理论,都很欣赏她的纯绿色推拿手法,纷纷带着孩子找岳宁做推拿。
服务的对象多了,容易扎堆儿。心细的岳宁就建起了一个微信群,让服务对象的长辈在群里排队接龙。接龙后,有效减少了服务对象的等待时间。
为避免婴幼儿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推拿室门上贴有“治疗中,请在外面等候”字样,推拿室一次只接待一名婴幼儿。对提前到达在外等待者,岳宁设置了“儿童宝妈专属位置”“儿童专用位置”。其善解人意的做法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我们采访推拿师岳宁,是中医馆里的副主任中医师韩虹虹引荐的。韩虹虹很负责任,不仅引荐我们先后采访了中医馆的3位后起之秀,而且一直保证我们有开水喝。享受专家提供的周到的采访服务,我们的感动从心底油然而生。
韩虹虹是一位低调的医生。1986年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毕业后,一直在临床工作,无怨无悔。她在针灸、中医内科、中医肛肠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韩虹虹甘为人梯,对科里的年轻人倾囊相授传知识,鼎力相帮促进步,是针灸科可敬可爱、受人尊重的知心大姐。
针灸科另外一位副主任医师郭青,在临床默默工作30多年。郭青在脑血管病的针灸康复和针灸调理亚健康方面造诣颇深,硕果累累。前两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牌坊街遭遇车祸受伤女孩秦某的针灸康复工作,就是由郭青担任的。郭青还是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外,教书育人,桃李满门。
采访岳宁之前,我们采访了主治中医师闫明和中医师耿建民。
作为后起之秀,闫明和耿建民每天上班之后就停不下来,推拿、针灸、艾灸,往往是智力和体力同时使用,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不断总结经验,促使自己不断向中医事业的高峰登攀。
闫明在根据动作判断颈肩腰腿疼病情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对症治疗也收获颇丰。
大学老师C先生,不能穿鞋子,坐下站不起来,否则就疼痛难忍。5月9日上午,C先生找到闫明。闫明判断问题出在“腰大肌”“缝匠肌”方面。随即以针灸“松了松”C先生的“腰大肌”和“缝匠肌”。2分钟后,C先生就感觉到疼痛减轻了一大半。
耿建民和闫明一样,也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中医人才,善于从日常工作中感悟中医医学的博大精深。到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工作后,工工整整记了十几本工作日志,我们随机询问了五六种难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路径,他都能从日志上找到他亲历的成功病案。
晚上7时,我们告别韩虹虹,结束在中医馆的采访,喜悦和遗憾不由地同时涌上了心头。
令人喜悦的是,我们感到中医馆里的老中医、新中医,都在以中医之光照亮患者希望的天空;遗憾的是,我们采访的专家和后起之秀太少,讲述中医馆的生动故事也太少。
好在我们记住了中医馆装饰墙上的那副对联:望闻问切诊人间百病,丸散膏剂疗阁下千秋;横批:厚德载物。
读对联,识初心。传递社会正能量 ,是党报的责任。因此,我们对市中心医院中医馆的讴歌,没有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