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开打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党员干部就像乘胜追击的战士,打得污染无处藏身。在他们与污染的英勇较量中,既有威严与壮烈,也有辛苦与伤痛,还有温情与温度。就让我们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曹杰:甘做默默奉献环保人
采访曹杰,已不是第一次。去年此时,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和队员一起在现场排查污染源,烈日下,汗水从他黝黑的脸颊上滑落,用手背一擦继续工作。今年再见面,他仍然在一线检查污染源(如图,左一为曹杰)。谈及一年来的变化,他说:“和过去一样,‘5+2’、白加黑,已经习惯了。”
作为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一名科员,他始终坚守一线,默默、奉献、成为环保执法队伍中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被任命为国控站点暗访调研组组长后,他更是不管严寒酷暑,哪里数据有问题,就向哪里出发。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说到他,不管同事,还是被服务的企业人员,都对他的兢兢业业赞不绝口。
秋冬季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最艰难的时期,对于曹杰来说,夏季同样任务艰巨。因为伴随着气温升高,臭氧增高,每年我市因此损失的优良天都有四五十天之多。“太可惜了,必须找到源头,才能扼住臭氧的喉咙。”他带领队员头顶烈日每天对涉气排放企业进行多频次排查,有时遇到被查企业不理解,难听话张口即来,“我们只能厚着脸皮听着,硬着头皮继续检查。”
工作中,曹杰从不叫苦叫累,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完成任务是最终目的。去年清明假期,曹杰带队检查烟花爆竹禁燃禁放时,循声追踪,发现卫滨区唐庄村公墓有人祭祀燃放爆竹。现场制止显然不合适,出于职业敏感,他们立即对公墓周边几十家商店逐一排查,一家暗中违规销售烟花爆竹的商店被抓了现行。切断了附近烟花爆竹销售源头,墓地祭祀活动也安静下来。
虽然工作依然很辛苦,但让曹杰高兴的是,随着我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信息化在线监控的逐渐普及,大大提高了一线环境执法人员工作效率,治污效果事半功倍。看见环境质量一天天变好,曹杰和队员觉得自己的辛苦没白费,很开心。虽然很少陪伴两个年幼的孩子,妻子也常抱怨“孩子都快不认识爸爸了”,曹杰总是安慰爱人:“等蓝天碧水成为常态,我就有时间了,等着吧,一定会有那一天。”
程希亮:刚柔相济只为蓝天碧水
在治污一线工作30年,55岁的程希亮堪称环保老兵。他刚柔相济,对恶意污染环境的人毫不留情,讲道理、做工作、宣传环保理念,却颇有耐心。看见当地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好,他高兴地说,如今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当保护环境成为一种习惯时,蓝天碧水就可以成为常态了。
作为市生态环境局新乡县分局党组成员、一级主任科员,提及新乡县水环境的变化,他打开了话匣子:过去治污全靠腿,每天追着污染源跑;现在依靠科技力量,坐在监控室盯着屏幕,就可以固定污染证据依法惩处(如图,右一为程希亮)。不管工作方式如何变化,程希亮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始终是个不折不扣的战士。
新乡县工业基础偏重,涉排企业多。为有效控制污染排放,程希亮和同事们没少费劲。不管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夜查问题,还是根据群众举报找证据,只要坐实了污染证据,谁来说情,他都一概回绝。“谁都有个三亲六故,但如果对亲朋网开一面,还怎么管其他人,老百姓期盼的蓝天碧水不就成空谈了吗?” 这种执拗不少得罪人,但他一点儿也不后悔。
去年8月份,一家安装了VOC在线监控的企业出现超标,依法被惩处,企业负责人气呼呼找到程希亮“说理”。程希亮搬出法律条文,掰开了揉碎了进行解释,说得对方心服口服接受了处罚。程希亮认为,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但保护环境同样重要。为扭转落后观念,不管和亲戚聚会,还是与好友在一起,他经常告诉大家,生态环境保护是大势所趋,必须主动顺应,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发展。在他坚持不懈的动员下,办企业的亲戚朋友都主动进行了提标改造,再也没人找他说情了。
说起新乡县近年来的环境变化,程希亮高兴地说,孟姜女河、大沙河的水都清了,经常有人钓鱼。尤其今年以来,新乡县水环境治理月排名经常位列第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同事们的默默奉献密不可分,他们是王朝阳、赵佳娜、王乃灿、蒋珍……“还有俺局长张军,前几天他动了个小手术,但一天都没休息过……”程希亮声音有些哽咽。
柴艳:环评战线一员女将
柴艳是市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称她为“女将”,是因为工作中的她迎难而上、敢于担当、任劳任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一代环保卫士的责任与担当。
与环境执法人员的严格管控不同,柴艳的工作更突出服务,一个新项目落地,必须经过环保技术评估,一点儿疏忽,都可能导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不仅需要高超的专业技能,更需要严格的责任心,两者柴艳都当之无愧。
因此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参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我市第一个垃圾焚烧项目)和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等20余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为建设单位和评价单位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为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不仅如此,她还客观公正地完成了近百个项目环评文件的技术复核工作,为提升全市环评文件质量立下汗马功劳。
为帮助企业解决环保难题,市生态环境局实施了“一厂一策”帮扶计划。经过走访,柴艳了解到许多工业企业非常想提高排污治理水平,但苦于不知道怎么干,花钱却走了弯路。柴艳就和同组人员一起,先后走进200多家工业企业,现场调研、查找问题,帮助企业研究解决方案,为企业提升绩效评级找到抓手。
随着环保观念逐步强化,主动找上门“求教”的工业企业越来越多,这让柴艳既欣慰又忙碌,常常一工作起来就忘了下班。仅2019年4月到6月,她就累计加班达230多个小时,经常加班至凌晨(如图),整月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她爱人是一名医生,有时工作忙得也无暇照顾孩子,她就带着孩子一起加班。孩子在沙发上睡着了,而她仍忙碌着写方案。
去年10月,柴艳到封丘县一家企业调研帮扶时,由于企业污水管道盖板老化失修,不慎跌入污水管道中,虽然膝盖隐隐作痛,但她轻伤不下火线,第二天依然坚持在调研帮扶工作第一线。大家亲切地称她是“环评战线的一员女将”,她笑着说,为企业服务好是自己的职责,她会一直向前,绝不退缩。
申何文:停不下来的陀螺
市生态环境局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不允许申何文继续加班,尤其不允许他再上夜班。时间过去半年了,记者昨日给申何文打电话时,他刚从凤泉湖工地检查渣土车尾气回到办公室,晚上还要到北环路值班夜查。看来,局里的决定他一点儿没“遵守”,加班、夜查仍在继续。
57岁的申何文是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机动车监察科负责人,专门负责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污染治理工作。作为负责人,他永远都是忙忙碌碌(如图)。局调度平台发来指令,他和同事就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有时忙到下班活儿没干完, “认死理儿”的他,每次都坚持干完才回家,就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加班成了常态。
去年夏季的一天,申何文正在家吃晚饭,突然接到指令,说骆驼湾一个工地打夯机冒黑烟,污染很大。他放下饭碗,立即赶到工地落实情况。谁知对方出言不逊、推推搡搡,民警赶到后,才为他解了围。经过现场检测,该工地几台打夯机果然超标,申何文立即责令对方停止使用。谈及此事,申何文笑笑说:“和累病、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同志相比,我受这点儿委屈算个啥!”
申何文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从不挑肥拣瘦,同事们都说他是一颗“万能螺丝钉”,哪里有活儿哪里去。领导、同事都劝他注意身体,他总说:“没事,我能吃能干健康得很。”然而,疾病并没有因此而远离他。
糖尿病缠身的他,去年6月在一家工地检查时,左眼突然模糊不清,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对视神经造成了不可逆损伤,他左眼几乎失明。
尽管如此,他在医院只住了10天,出院第二天就正常上班了。虽然只有一只眼睛视力正常,但他依然如故,加班、夜查一样不少,支队领导劝也劝不住。
得知情况,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志文专门交代支队领导要关心同志健康,决不允许他继续加班。但是申何文就像飞转的陀螺,停不下来。面对大家劝阻,他说:“快退休了,干不了几年了,就让我多干点儿吧!”
采访结束时,他对记者说,夜查的事千万别写,让局领导知道了,支队领导又该受批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