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1年5月22日 星期

鲁邱记忆


鲁邱记忆

郭国海(新乡市)

一、地名杂侃

中国的村、庄、屯、寨、店星罗棋布,错落无序。但村、庄、屯、寨、店名字的来历、起源却博大精深,令后人不断地去考证,去探究,去追根溯源。人群部落的形成,繁衍生息的时间久了,就像孩子生下来后,总得有一个符号来代表一样,这就是村名。而村寨名字的产生,有的是以地理位置或方位而得,一般谓“前”的都在南面,称“后”的都在北面。如说“村后地”则是指这个村的北面。如:河南滑县牛屯镇有一个村叫“雪坡寨”。说“雪坡寨”“后地”一溜“湾儿”,即在“雪坡寨”村的北面,有“老湾”“河东湾”“申湾”“陈湾”“李湾”。再如:“前鲁邱”在南面,而“后鲁邱”则在“前鲁邱”的“后地”,即北面。有的是以姓氏而得名,如张庄,即张姓部落居住的地方,李寨,即李姓部落居住的地方。然而,凡事总有例外,有的还匪夷所思,有的村名与姓氏和地理位置一点都不搭界,如延津县王楼镇的“陈湾”村,全村竟然没有一户陈姓,而全部姓申(当然,目前该村仅有的一户陈姓还是近些年从外村迁过来的)。有的则是以纪念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物而得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中国的地理村名文化博大精深,需地方志的专家们去认真不懈的研究探索。但,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地名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每一个地名的来历都有一个起源,都有一段故事。

而“鲁邱”这个村名的来历则有些费解,小时候听老人们讲,是因“鲁王”死后在埋葬的过程中路过此地,因战乱就先葬在此地,但担心被敌人发现,就没有立牌位,而是封了一个大大的土邱以作记号,故而得名“鲁王邱”,时间久了,叫着叫着就成“鲁邱”了。然,纵观历史,仅明代被封为“鲁王”的就有九位之多,具体是哪位“鲁王”则不得而知,也无从考察,是否和“鲁国”有关,还需后人去深入溯源。

二、点滴印象

——“鲁邱”有前后之分。如上所述,在南面的称为前,而在北面的则谓之后。前后鲁邱分置两个行政村。“前鲁邱”村全部为张姓。“后鲁邱”村有杨、宋、何、张、王、樊、黄和郭姓等姓氏,分两个自然村,其中郭姓独居村子的东隅,与大队所在地有一坑之隔,人称“小东庄”或“郭鲁邱”。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后鲁邱大队共分为4个生产小队,大队支部书记为杨国栋,大队长为樊鸣岐,民兵连长是郭清林,治安主任是张俊贵,大队会计为杨立道。“小东庄”和一坑之隔的几家张姓、几家樊姓和黄姓全部同为第四生产小队。

自解放以来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后鲁邱大队在以杨国栋的带领下,除了原有的榨油坊外,还在全公社率先用上了电,而且开设了磨坊,十里八乡从此告别了推磨的历史,都来后鲁邱大队的磨坊以粮换面。

而第四生产小队的副业也如火如荼,在全公社第一个(没有第二)建起了砖瓦窑场,挖土、和泥、脱坯、轮瓦、装窑、烧窑、凐窑、出窑全部由自己的社员干。生产出来的蓝砖、青瓦敲起来清脆悦耳,余音绕梁,销售供不应求。在烧窑的同时,又在窑的一隅打了第一眼机井,以保证凐窑用水。有了水,队里也有了一片菜园子,种些茄子、辣椒、白菜、韭菜等,收获以后分给社员。

——除了副业,后鲁邱大队的各项事业在全公社都名列前茅,植树、挖河、积肥等。大队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每年征兵结束,杨国栋都会领着即将入伍的年轻人到村子西北石桥的小河旁植上几棵树,借以告诫他们不要忘本,牢记初心。即将入伍的年轻人会带着老支书的谆谆教诲、带着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和浓浓的乡愁,在依依不舍的目光下,在震天的锣鼓声中,胸佩大红花,踏入革命的大熔炉,在那里经历打磨和锤炼。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后鲁邱和全公社、全县乃至整个豫北地区一样,风沙盐碱,春天一出门,放眼一望,东南西北一望无际白茫茫一片,像刚下过一场大雪似的。但老祖宗用无限的智慧传承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社员们因地制宜,用铁制的盐刮子把满地白花花恰似霜的盐土刮起来,支起大锅熬制成卤水,然后将卤水倒进用砖头砌成的方池子里,经过日晒,蒸发水分,最后在池子里结下厚厚一层洁白如雪的东西,这就是盐,人称“小盐”。一到冬天,人们将红、白萝卜放入大缸,撒上“小盐”腌制成咸菜,可以熬过来年的青黄不接。

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加上地势高低不平,那时年年的粮食收成都不好,完全是靠天吃饭。但也有一种植物非常适应这种环境,那就是桑树柳(学名红荆),房前屋后,水坑池塘旁随处可见。这些植物除了用它的枝条编笆(盖房用)外,别无他用,它的生命力极强,根部很大且不成形状,俗称“桑树柳疙瘩”,特别坚硬,用斧头都很难劈开,烧火也不易着,光冒烟,不出火头。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上级大搞平整土地的号召,加上用黄河水灌溉和进口尿素的应用,土壤才慢慢改变了盐碱化,成就了现在的肥沃。全村的小麦、玉米、红薯、棉花、高粱、大豆、绿豆、芝麻、谷子、黍僦等连年丰收,就连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和沟沟坎坎都种满了蓖麻。那个时候后鲁邱的名声在外,绝不亚于刘庄。我在老大队部的墙上,还看到过“河南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的奖状。

——在后鲁邱,郭家是牛肉世家,相传,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封丘陈桥驿黄袍加身的时候,就指名要吃鲁邱牛肉。在刚刚记事的时候,我五爷开了一个牛肉锅。冬天,有时候天还不亮,母亲就从热被窝里把我们拽出来,去五爷家啃牛骨头,生怕去晚了啃不上。到了跟前,那如豆的油灯忽明忽暗,锅膛里烧桑树柳疙瘩冒出来的浓烟,再加上肉锅里的热蒸汽,使人几乎睁不开眼,都是摸黑在一个用桑树柳条编成的大筐里摸牛骨头啃,可能是你刚刚啃完扔进筐里的,我又摸出来啃。那时候不是没有吃的嘛,能有个骨头啃啃就算“小康”了。

三、沐浴春风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改革的春风徐徐吹来,后鲁邱大队(村)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村“两委”班子的亲力亲为下,全村群众在奔小康的路上意气风发,欢歌笑语。如今,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老百姓确确实实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特别是现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村的老百姓已经甩掉了贫穷的帽子,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和煤气管道也都通到了家家户户;不少家庭盖起来了楼房、用上了小汽车,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我们有理由坚信,我们老百姓今后的生活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