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谢谢,你们的技术真是中,找准位置打一针,手术一点儿都不疼。”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病房里,田奶奶乐呵呵地对手术麻醉师竖起了大拇指。
82岁的田奶奶右侧耳垂长了一个核桃大小的疙瘩,不仅又疼又痒,还影响睡眠,让本就患有冠心病和严重肺部疾病的田奶奶饱受煎熬。于是,家人下定决心为她做手术切除这个疙瘩。
田奶奶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市中心医院,找到了耳鼻喉科主任郭明坤。郭明坤经检查发现,患者耳部肿物巨大,如果切除,伤口大,需要把耳朵下边的皮肤游离到耳垂部分。由于手术涉及范围广,局部麻醉已经满足不了手术需要,于是建议为患者施行全身麻醉。
麻醉科主任艾喜婷经访问患者后发现,老人听力明显下降,沟通困难,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等多种疾病,且病情较重,麻醉风险较高。在充分了解病情和查体后,艾喜婷建议进一步完善检查,并请心内科、呼吸科联合会诊。经过全面评估,老人心肺系统损伤较重,麻醉及手术刺激可能随时造成老人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险,全身麻醉风险极高。
既不适合局麻,全麻风险又高,而不麻醉,手术将无法进行。面对这种情况,田奶奶的女儿着急了:“我们就是因为听说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不仅手术水平高、麻醉水平也高才来的。现在我母亲太痛苦了,行动也不方便,这次来住院全家人下了很大的决心。求求你们再想想办法吧!”
回到科室,想到田奶奶和其女儿的请求以及她们期盼的目光,艾喜婷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
针对田奶奶的特殊情况,艾喜婷翻阅文献资料并召集全科对田奶奶的病例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艾喜婷突然灵光一闪,除了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外,其实还有一种麻醉方式更适合患者,那就是神经阻滞麻醉,即只麻醉几根神经,不影响病人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完全能满足手术需要。由于传统的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操作难度大,对患者的配合程度要求也高,穿刺是否到位只能单纯靠针尖接触神经产生的“异感”来判断,患者痛苦大、神经损伤概率高、操作成功率低,因而这种麻醉方式逐渐被效果更好、管理更便捷的全身麻醉方式所替代。对田奶奶这类案例来说,神经阻滞麻醉较适合,但如何减少麻醉风险,提高成功率呢?
“我们麻醉科室有超声,可以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超声。在超声定位下进行操作,可以清晰地看到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引导穿刺针准确到达神经旁,减少神经损伤,患者的痛苦小。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式。艾喜婷立刻要求王丽华医生、范解放医生、邵坤医生及护理人员组成小组,查阅资料,全面制订麻醉及护理方案,保障手术安全。
第二天上午,田奶奶被按时接到手术室。经监测,患者指脉氧饱和度偏低、血压偏高。艾喜婷亲切地安慰老人,并耐心与她沟通麻醉过程,取得老人的配合。老人原本较高的血压逐渐下降,吸氧后指脉氧饱和度也上升至99%。
经过充分准备后,由王丽华医生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耳大神经及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田奶奶完美配合,麻醉效果十分好,手术顺利进行。
术后6小时,医生随访病人时,看到田奶奶生命体征平稳,老人说手术刀口未觉得疼痛。田奶奶和家属对麻醉医生非常感激。
超声是麻醉医生的第三只眼,可以引导临床麻醉医生进行可视化动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以及神经阻滞麻醉。穿刺针在超声监测下到达指定位置,减少了穿刺次数,减小了神经血管损伤,大大减轻了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痛苦。在超声的帮助下,田奶奶的神经阻滞麻醉手术非常成功,既避免了手术中因局麻不充分出现的疼痛,又规避了全身麻醉带来的风险。
市中心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三的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安全有效地为患者解决痛苦,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