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月1日,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功完成了caFFR(冠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指导下药物球囊处理冠脉病变 ,使无症状心肌严重缺血患者岳先生转危为安。
市二院心血管内科始建于1985年,位于外科大楼7楼与13楼,现有床位85张,分为CCU、心内一、心内二3个病区,是医院的重点科室。科室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临床、科研、教学队伍。学科团队44人,其中主任医师及教授5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硕士研究生6人。护理队伍30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6人。该科是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脂代谢紊乱、主动脉夹层、肺动脉高压、急性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外周大血管病变等疾病为主的大型临床科室。心血管内科全体人员秉承仁心仁术、厚德载医的院训,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
市二院心血管内科注重科技进步,将诸多前沿技术用于临床,在精准治疗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冠脉造影对临界狭窄病变能否引起心肌缺血评价方面价值有限,FFR(血流储备分数)检测作为一种新型心肌缺血功能学评估手段已逐渐被临床医生接受,已成为评估心血管临界病变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手术的“金标准”。相较于以往的FFR检测,其优势在于无需使用压力导丝、无需血管扩张药物、无需额外手术和操作,可实时获取FFR,稳定性强、准确率高。该科采用FFR检测后,由于没有了压力导丝及血管扩张药物的使用,使操作更加简便,医生及患者更易接受。
近年来,DCB(药物涂层球囊)作为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及外周介入领域。DCB的出现为我国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DCB通过局部向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抗增殖药物,从而达到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效果。与药物洗脱支架相比,DCB无聚合物基质、无金属网格残留,从而减少内膜炎症反应,大大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并可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同时,DCB治疗避免了异物置入,为患者保留了必要时的后续治疗机会。
本文开头提到的患者岳先生,就是DCB介入治疗技术的受益者之一。岳先生今年50岁,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有冠心病家族史。到市二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后,医生为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显示患者前降支近中段两处狭窄,程度分别为80%和70%。在造影过程中,医生为岳先生进行了caFFR测定,发现他属于易被忽略的占比1/3的缺血患者。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医生随即应用DCB顺利处理了患者的狭窄病变。手术后,其caFFR测量值分别为0.86、0.93,效果立竿见影。
精准医疗是一种新型医学概念和医疗模式,旨在通过先进的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最佳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节约医疗资源,提高疗效。caFFR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市二院在冠心病介入精准治疗方面迈进了一大步,而DCB的应用避免了支架植入,精准医疗和介入无植入两种技术也代表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潮流,必将造福更多的患者。
(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