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踏着和煦的春风,我们走近市二院,感悟胸痛中心的初心——
参观两千万元导管室 听三名患者的故事

刘萍 勿忘

资料显示,市二院每年要做500多例冠状动脉支架手术。为了解缘由,我们于4月1日下午,在市二院心内科病区采访了副院长、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闫吉霞,胸痛中心主任、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高鹏。

胸痛中心运行始于救护车回程

闫吉霞,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从事心内科工作30多年,擅长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顽固性心衰、高血压病、肺栓塞、心肌病等疾病的诊治,参与过国家九五项目的研究。

闫吉霞告诉我们,市二院急诊科近年来每年接受急诊患者5000人左右,在急诊患者中,心脑血管患者居多,而其中的300多位胸痛患者是需要介入治疗的。还有一些危及生命的急性胸痛,如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大面积肺栓塞等也需要紧急处理。

胸痛中心建设有四大优势:一是设有多学科协作联动机制;二是开辟有抢救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三是有完善而且先进的医疗器械及医疗技术;四是与下级医院及社区医院、乡卫生院无缝衔接,院内外一键启动。

市二院胸痛中心2018年11月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是由心内科、心外科、急诊科、检验科等多学科组成的团队。

胸痛中心核心科室——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临床、科研、教学队伍。有主任医师及教授5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人。整个团队先后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省级科学技术成果进步奖 20余项,参与国家级及九五科技公关项目7项。

闫吉霞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市二院胸痛中心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相关科室医护人员枕戈待旦。

每当胸痛患者被抬上救护车后,急诊科医生在患者家里或在疾驰的救护车上,已将患者症状方面的各种数据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的微信群。

医院内各专业的专家收到信息后,会作出相应救治决策,为患者构建绿色通道。对进入医院的患者,“先救治、后收费”,简化就诊流程,对症急救。对心肌梗死等危重患者,直送导管室,将患者被堵塞血管及时开通,避免更多心肌坏死,提高了生存质量。

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已成为胸痛中心不分节假日的常态。今年除夕,闫吉霞团队就做了10台心脏介入治疗。

参观“身价”两千万元的导管室

放置冠状动脉支架手术,离不开导管室。闫吉霞和高鹏应邀带我们参观了胸痛中心的导管室。

我们和两位专家换上“标准装束”进入导管室,首先看到了导管室的核心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的C型臂。

专家只有在C型臂投照下,借助于造影剂才能看清患者冠脉血管及心脏支架的运动轨迹。但C型臂是有辐射的,为了减少辐射的伤害,专家和护师必须穿上总重15公斤的防护装备:铅马甲、铅围裙、铅围脖、铅帽。专家在C型臂下穿着铅皮防护设备,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大都不同程度落下了颈椎、腰椎等职业病。

在C型臂的周围,我们看到了冠脉血管内超声仪、冠脉旋磨仪、主动脉内囊反搏仪,多道生理仪、除颤仪、呼吸机等多种检查急救器械和一组铁皮柜里的急救药品、各种型号的冠状动脉支架,粗略算来,导管室的“身价”有2000多万元。

三名特殊胸痛患者与心脏支架

闫吉霞说,患者是否需要放心脏支架,是需要根据专业的检查结果、患者的综合情况等要素综合考量的。

一个月前,某中学在开学生家长会时,一位家长突然胸痛、休克,幸亏有人为其做了心脏复苏,为市二院胸痛中心救护团队争取到了抢救时间。这名患者在市二院经过实施心脏电除颤等心肺复苏措施苏醒后,医生进一步对其检查冠脉造影,根据检查结果,并未对其放置心脏支架,而是对其肥厚性心肌病做了其他检查,对症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而有的患者需要放心脏支架,却险些与救命支架失之交臂。

前年夏天,一位年过九旬的老奶奶患心肌梗死,在家中昏厥。被救护车拉到市二院抢救过来后,专家发现她的一条血管完全堵塞了,要为其放心脏支架,其子女考虑到老人年龄大拒绝了,结果老人又出现休克。待老人再次被抢救过来后,其子女才同意放支架,使老人转危为安。

今年3月下旬,一位六旬男性心肌梗死患者,已经躺在市二院的导管室C型臂下,却突然从手术台上跳下来,死活不接受支架植入术,原来他脑海里蹦出了关于心脏支架的谣言。经过其家人的耐心劝说,10个小时后,他才接受了手术。手术很顺利,但错过了放置支架的最佳时机,效果是要打折扣的。

闫吉霞颇有感慨地说:“胸痛患者是否放心脏冠脉支架,是根据病情及检查结果综合来定的,要相信科学,与医生多交流是没有坏处的。另外也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大家对慢病防治的认识及急病发病的自我救治能力。为了传授急救知识和‘治未病’,我们下基层作过不少科普宣传,并长期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