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新乡市)
随着一份民国时期的《宁波日报》的出现,从新乡走出的辛亥元老郭仲隗在宦海生涯中和黄河的三段往事也浮出水面。
2020年11月8日,郭仲隗后人、河南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力教授收到中原工学院图书馆原馆长张怀涛先生捐赠的一张民国时期的《宁波日报》,上面刊载有郭仲隗在1947年巡察黄泛区的新闻,这是目前发现的郭仲隗和黄河有关的最新历史资料,也是郭仲隗和黄河有关的第三段历史故事。
“1939年,我经管以工代赈修黄泛堤,由郑州至界首120多公里,很得灾民爱戴。此事完成后省府改组,不再任省府委员。”这是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流天地外》一书中收录的郭仲隗自述中的一段话,当年的《大公报》等也曾多次报道郭仲隗经管以工代赈修黄泛堤的进展。
这是郭仲隗和黄河有关的第一段历史故事。
1940年,郭仲隗当选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1年,卫立煌正在重庆向孔二小姐求婚,中条山战事发生,蒋介石令卫飞赴前线指挥作战。卫抵成都,电约孔二小姐乘机到成都,作婚事最后决定,孔二小姐未应约。卫立煌因私事,贻误战机,使中国军队被日军各个击破,天然坚固的中条山防线不保。河南在抗战期间中牺牲最大,黄河决口,造成了700万灾民,百姓出兵出粮,民不聊生。郭仲隗在参政会提案纠举卫立煌,深得河南人同情。
1942年,郭仲隗续任第三届国民参政员。是年河南大旱,除少数水田外,颗粒未收,国民党中央政府不准报灾,亦不救济,结果河南饿死了500多万人,国民政府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只报了1602人,开政治上未有之奇。
1944年4月,日军占领豫中30多个县城。当时河南属于第一战区,副司令汤恩伯是蒋介石的嫡系,他大肆扩军,横征暴敛,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把他与“水、旱、蝗”并列为造成河南大灾的“四害”。
郭仲隗以参政员身份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呼吁救灾,在参政会上提出河南大旱事实,提案纠举。他面向坐在主席台的蒋介石大声疾呼:“委员长如果再不管河南的事,我们3000万河南同胞就只有去跳黄河了。就这,我们也不投降日本!”郭仲隗的发言赢得了众多参政员的大力支持,会场上,人声鼎沸,爆发出雷鸣般的“枪毙汤恩伯”的呼喊声,会议无法进行,只好宣布休会。《新华日报》《大公报》等媒体都作了报道,在全国影响很大。
为平息群愤,蒋介石主动为汤恩伯承担责任,说汤恩伯的撤退是他亲自下的命令。郭仲隗又当场质问蒋是如何下达的命令?说汤不是撤退而是落荒而逃,并丢失电台。郭仲隗的质问令蒋介石无言以对。后来由郭仲隗领衔,103人提交了严惩汤恩伯的提案。“蒋不得已,乃把汤革职留任,戴罪立功,搪塞舆论”。
这是郭仲隗和黄河有关的第二段历史故事。
郭仲隗和黄河有关的第三段历史故事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出版于1947年7月24日的《宁波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一则新闻《巡察河西泛区竣事——郭仲隗报告意见》。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因为郭仲隗纠举卫立煌、汤恩伯,蒋介石不准郭仲隗在中央乱讲话,要求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做担保。于右任将计就计,呈请任郭仲隗为豫鲁监察使,蒋即批准了。1944年11月,国民党中央任郭仲隗为监察院豫鲁监察使。抗战胜利后,郭仲隗连任第二任监察使,努力恢复民生、肃清贪污。
报道上的大意是:监察院豫鲁监察使郭仲隗上月由开封出发,巡察河西境内黄泛区,现已视察完毕返署。并将视察情形缮具报告呈送监察院。并附有三点具体意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黄泛区划为特区,统一机构,建立合理化的农村基础。同时实行兵农合一,开垦荒地,请行政院下拨先进机械化农机具,以便开垦黄泛区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