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嘉县冯庄镇野场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73户2210人。全村2460亩地,党员59名,村民代表32名。近年来,冯庄镇野场村以“乡村治理”为中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积极推行“三项连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如图),乡村治理成效显著。
一
产权制度改革。野场村是一个贫困村,是2018年的预脱贫村,贫困村能否顺利摘帽,村集体经济收入是一个关键的衡量标准。该村在清产核资工作中发现有集体土地240亩,但该土地于1993年土地调整时以140元~250元一亩的不等价格分包给了农户。多年来,不仅承包合同没有调整,有的承包人未经村集体同意加价私自进行了转包,更有甚者以与村集体有经济纠纷为由拒绝缴纳承包费,长期霸占,强行耕种,给村集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新一届野场村村“两委”针对村集体土地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逐户走访群众征求意见,并集中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商讨,通过“4+2”工作法研究解决方案,果断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截至目前,野场村240亩集体土地已全部收回,以800元/亩的价格发包土地102亩,以850元/亩的价格发包土地36.35亩,共计发包土地138.35亩,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1.24975万元,剩余的100余亩集体土地正在筹划第二轮发包中。
为推进空闲地再利用,该村整合村内零星菜地、荒坑荒地等20余亩土地进行开发。投入资金3万余元,购买树种,栽植经济林。预计4年~5年林木全部成材后,将为村集体带来约80万元的收入。在宅基地改革方面,该村排查空闲宅基地31处,已收回15处。
二
人居环境治理。野场村以打造人居环境示范村为抓手,按照乡镇指导、村“两委”组织、村民参与的方式,高标准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该村坚持
村庄原有风貌不大拆、不乱建,推进街道硬化、庭院绿化、水系疏通,让村庄水更清、景更美。今年以来,该村以南北大街为试点,全面整理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建设人行步道花园。主要特点:一是项目建设不花一分钱。建设物资的筹集采用废物利用的形式,你家出旧砖旧瓦,我家出石磙磨盘,他家整理出一些石材木料,建设材料不花一分钱;请不起设计师,镇领导就在网上下载设计模板,现学现用指导村里工作。二是景观设计布局以群众满意为中心。该村在人行步道花园建设中,做到因地制宜,一户一景。景观的设计布局逐一征求农户的意见,让群众做主,让群众满意,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三是群众积极主动参与。雇不起施工工人,村干部就撸起袖子带动群众干起来,到谁家门口谁家出人出工不计报酬。新栽植的树木都悬挂有管护责任牌,农户对自家门前的林木草圃负管护责任,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截至目前,该村示范街道已经基本完工,以线带面开展全村规划工作。
三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92人,目前未脱贫户3户9人,贫困发生率为0.4%。为把疫情对贫困户就业增收的影响降到最低,野场村多措并举帮助贫困户就业,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一是在经济林项目中,发展林下经济,开辟小块菜地,由贫困户个人免费认领。二是雇用贫困户参与林木的浇水、除草、管护等工作。三是与城关镇香菇基地对接,参与香菇产业项目,每年收益80%用于贫困户,通过设置务工岗位,鼓励引导贫困户通过劳动实现家庭增收。
让村庄在快速发展中留住记忆,让乡愁在历史街巷中保存延续。如今走进野场村,村庄街道平坦整洁,绿树葱茏红花芬芳,一户一景错落有致。一幕幕温馨和谐景象随处可见,不仅“唤醒”了老百姓心底的乡愁和乡情,更点燃了大家美化家乡、打造更美人居环境的信心与动力。
(芦勇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