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隆宫乡坝台村东头的黄河大堤北下沿,有一处2000多年前的遗址,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池会盟”遗址。据《封丘县志》载:“天子东游于黄泽。歌曰:黄之池,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故封丘县春秋时叫黄池。
公元前四八二年,吴王夫差同鲁哀公、卫出公一起前往卫国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城西南11.3千米处,坝台村东头),派人去请晋定公来开会。晋定公不想参加,晋国正卿赵鞅说:“吴王夫差这次率大队人马前来中原,声势浩大,成心跟咱们挑战。他派使者前来邀请咱们与会,如若不往,反倒中了他的诡计。依臣愚见,咱们不如带着大队人马前往黄池,不管是会盟也好,开仗也罢,到时随机应变是了。”晋定公依其所言和赵鞅一起前往黄池去会吴王夫差。
在订盟约之时,为了次序先后,大家争吵不休。闹了几天,仍无结果。赵鞅的意思是:晋国一向是诸侯的领袖,这次“歃血为盟”,晋国应当占先。吴王夫差叫相礼王孙雄对赵鞅说:“晋国的祖先叔虞是周成王的兄弟,吴国的祖先太伯是周武王的叔伯爷爷,辈分大小差了三代。吴国是长辈,应当占先。再说以前晋国和楚国订立盟约的时侯,已经让楚国占了先,难道说吴国还不如被吴国打败了的楚国吗?”这次序的先后关系重大,谁也不肯让步,会议一直僵持不下。
就在会议陷入僵局之时,吴国派人来见吴王夫差,偷偷地报告:“越王勾践派范蠡为大将,率大军攻打吴国。太子友、王孙弥庸已经阵亡,大将王子抵挡不住,退到城中,情况非常紧急,请大王赶紧回兵救援。”吴王夫差闻听此信,焦急万分,但表面上却故作镇静。他对王孙雄说:“咱们不能再跟晋国啰嗦。今晚,你把咱们所带的3.6万士兵准备好,明日凌晨就向晋军进攻,非逼他订立盟约不可。”王孙雄说:“咱们还是回去要紧。”吴王夫差说:“不这么着,咱们哪能回得去。我想晋国决不敢和咱开仗。咱们要不把会盟的事情办完就这么撤兵,赵鞅那家伙准来与咱为难。”王孙雄和伯嚭连连点头称是,非常佩服吴王夫差这种随机应变的本事。
吴王夫差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这天傍晚,吴王夫差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3万精兵强将。每1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3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100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10行,也就是1000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1个方阵由1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夫差率领,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大家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3个方阵,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成语“如火如荼”就出自这次黄池会盟。
吴王夫差亲自打鼓,那3.6万士兵在兵营里也跟着打起鼓来,震得会场天崩地裂,吓得各国诸侯直打哆嗦。赵鞅慌慌张张地赶紧派人到吴国兵营去打听。吴王夫差告诉他说:“天王有令,叫我主持会盟。晋侯要是不服,非要争先耽误时日,那你就对他说,答应在今天,不答应也在今天。”那人回去,把吴王夫差的话告诉了晋定公。同时,鲁哀公、卫出公也在场,大伙儿急得说不出话来。赵鞅就请晋定公让步,可是吴王夫差也得让步,中原诸侯才有面子。晋定公又打发人去对吴王夫差说:“天王既然有令,我们哪敢不听,可贵国既然尊重天王,也是天王臣下,这吴王夫差的称呼就不妥当。请把王号去了,改称‘吴公’,我们就听从吴公。”吴王夫差觉得他说得有理,就用“吴公”的名义先“歃血”,然后晋王第二个“歃血”,以下鲁侯、卫侯跟着“歃血”。吴王夫差志得意满。黄池大会就这么“圆满而散”。吴王夫差急带人马,从江淮水路撤回。
2000多年过去了,可古黄池遗址还在,“黄池芳草”早已成为封丘八景之一。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知县岳峰秀立“古黄池”碑一通,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事务中心区划地名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