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津县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要求,坚持依法治县,深入开展全民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理,不断强化法治文化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先后获得“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县(市)”“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县(市)”荣誉称号,县司法局获得“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等荣誉。
县委高度重视普法惠及民众延津县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规划,扎实推进依法治县工作深入开展。
2016年11月,延津县委、县政府超前谋划,出台《关于全县开展法治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启动新一轮“七五”普法工作,将全面
依法治国新战略、新思想、新理念在该县贯彻落实。2017年机构改革之际,成立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七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亲自担任,形成了层层有人管、级级有人抓的“谁执法谁普法”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工作格局,县委中心组将法治理论摆上重要学习日程,年度干部考核专题述法,聘请郑州大学法学院院长苗连营、河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娄丙录等6位教授、专家组建县委法律智库,党政机关专聘律师法律顾问,12·4宪法宣誓、3·15、6·24等重点时段全面普法,人民公园改建成县法治文化公园,不断丰富法治文化,最大程度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互联网+普法村民线上学法延津县司法局与杭州湛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村里APP”项目,
在全县13个乡镇342行政村推行,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利用手机APP下载客户端,视频连线律师和人民调解员,免费咨询法律问题,学习法律知识。自2018年起,在全县推行乡镇—团队—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制度,与一村一警共同打造乡村法律服务团队,建立县乡村三级微信群,出台《法律服务项目清单》《法律顾问选聘办法》《法律顾问服务工作规范》《法律顾问考核细则》等,采取点学式、菜单式、预约式法律服务,逐步形成农村互联网+普法新模式。
普法+服务群众一次办结
2018年,延津县全面推行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公共法律服务室相继建成,实行前台后场工作模式。周一至周五,律师、人民调解员、公证员、法律援助工作者、社区矫正工作者纷纷走到台前,接待来访群众,讲清法理,指明方向,登记备案,指导办结。县法律援助中心、县公证处、2个律师事务所、县社区矫正中心、县人民调解指导中心适时开通绿色通道,一站式办结群众事项。通过服务与普法工作相结合,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自觉学法用法。
法企法校共建 补足社会短板2019年,延津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为民营企业提供法治保障”重要指示精神,与60余家民营企业、学校签订法企共建、法校共建协议,按照政府主导、资源共享、合作共建、进退自由原则,宣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规范合同、法治讲堂、纠纷调处、诉讼代理等形式,对企业进
行了合法维权,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营商环境。
人民调解参与依法化解纠纷
延津县人民调解指导中心2017年开始承办诉调多元化解工作,“枫桥经验”在该县开花结果。制定出台《人民调解案件补贴办法》《人民调解案件管理细则》《诉调对接当事人须知》等制度,在县法院、县信访局设立接待商口和调解室,有效减少诉讼源头,预防越级上访。通过设立县级调解室、律师调解室、远程调解室,政府购岗60名专职调解员、1180名兼职调解员的不懈努力,有效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促进全县社会和谐平安发展。
播撒法治元素 贴近人民生活
“七五”普法工作以来,延津县共举办大型文艺汇演17场,组织宣讲团宣讲《民法典》等120余场,发放宣传册30万余册,接待群众咨询10余万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00余件,办理公证事项3000余件,调处民间纠纷15000余件。先后在县人民公园、廉政基地、大街小巷、农村街道等各个角落注入法治文化元素,让人民群众休闲之余,感受全面普法氛围。县人民公园投资50万元,先后建成大型法治格言石刻、《民法典》长廊、部门法规展板、法治文化广角等普法平台,让社会各界时刻熏陶法治文化魅力;司寨乡平陵村一名老教师利用2年业余时间,在本村主街道手工绘制法治文化漫画100余幅;东屯镇西屯村利用街道边角,设置法治文化广角,使农民群众乘凉阅看法规条文,逐步形成了全县普法宣传浓厚氛围。
(高银花董鹏涛郭可靓子文/图)
延津县积极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