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9月26日 星期

芬芳满天涯


王新伟余如健

太行山下、卫水之滨,有一所遐迩闻名的学校,她1940年创建于太行山革命老区,原名豫北联中、太行山五联中,从诞生之日始,学校就烙上太行精神、黄河魂魄,注入红色基因,她,就是新乡市一中。

忘不了建校之初,驻村的庙堂作为校部、班队部,师生住进农民的空房,睡的是冬天没有火炉的地铺;忘不了课堂是在树荫下和打谷场、院落,听课坐背包,后来有了马扎,大型集会每人一个小马扎,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忘不了抗日战争期间,师生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既要学习,又要参加反扫荡;忘不了连续不断的搬迁,及至现址,老师们出钱买树苗,师生课余参加建校劳动。如今,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亭亭如盖,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从这里起飞,在四面八方建功立业,大展宏图。曾遍访世界五大洲的1980届校友解力家,率法国师生游学团来母校访问时说:“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心灵深处总有浓浓的新乡一中情结。”

她成绩骄人,培育的英才数不胜数;她荣誉等身,获颁的奖项不可枚举。在无数重量级的成功元素背后,有一种元素最为特殊,也最为珍贵,这种元素名叫德育。

一代一代的一中人,辛勤耕耘,丹心育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体系。在各种创新的团队和阵型中,德育创新,一中一直在领跑。目前,特色鲜明效能突出的立体式德育网络,全员参与的德育课堂、专业系统的德育课程、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育人于微的心理网络、家校共建的合力平台,已经形成并在整个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校园是筑梦追梦的摇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以培育时代新人声名卓著的市一中交上了合格的答卷。多年来,她不断创新形式,拓宽平台,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激励他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育他们立志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无形的思想只有配以有形的载体,才能开花结果。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她自主研发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授课老师既有大学教授,又有一线教师;既有学生家长,又有优秀校友,人文、科学、健康、艺术,四大模块50多门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和深度学习需求,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目前,已经开设开发的地方、校本课程有党委书记、校长王伟主讲的《青年习近平》和《新乡一中的红色基因》等10多门系列精品课程,精心打造“两维三要四度”立体思政课堂。目前,理想信念教育宣讲团已先后进行了5个学年,八大主题,涵盖党史国情教育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理想使命担当工程等四大工程系列活动,成效斐然。同时,在重要节点举行入学仪式、十四岁青春仪式、十八岁成人仪式、毕业仪式等,深入开展“八礼四仪”教育,着力培养“绅士淑女型”学生。通过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模拟法庭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80年来,在她的怀抱中,涌现出深夜勇闯火场救火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谢潇文,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新时代好少年李世炜、吕若凡,主动搀扶摔倒路人做好事不留名的何森林……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是她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也体现着她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邓几何”“小马扎”“一锅老汤”的故事口口相传了近一个世纪,如今,“营造氛围,赋新传统,涵养品性,追求自觉”的文化建设方针,正通过举办文化论坛、讲一中故事、魅力一中摄影展、

征集一中校友资料等活动,不断丰富着她的内涵,传承着她的精神,构筑着师生的精神家园。

80年红色积淀,80年薪火相传。“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志存高远,争创一流”的一中精神和“山品水德”的一中文化内核,厚植了校园文化内涵,陶冶了学生情操,启迪了学生智慧。牵手鲁璐箜篌团队,将箜篌艺术引入校园,成立全国首家中学生百人箜篌乐团,建立全国首家中学箜篌美育基地,更是化美育为德育的生动实践。

抗日女杰杨蕴玉是她德育教育结出的硕果,传承了太行精神和革命文化传统,培养了师生向上向善、追求真理的理想信念。19岁就担起县委书记重任,并任市一中首任党委书记的杨蕴玉,把青春献给太行山人民,周总理亲切地称她“大杨”。44岁率领中国妇女代表团参加1963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坚持真理与国际民主妇联少数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和主张进行坚决斗争的杨蕴玉,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赞扬。2020年,101岁的杨蕴玉人愈老志弥坚,仍在为党和人民继续发挥着余热。老校长赵继学退而不休,30年如一日坚持为学校义务修剪树木花草。老校长郜济川90岁还在为青年教师上课。老书记刘玉敬每年拿出1万元奖励优秀学生。东校区外国语学校老书记张玉景,其爱人终年卧病在床、孩子失业待岗,家庭生活困难,数十年来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一丝一毫的要求……正是这些在她的领域上迎风飘扬的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如灯塔般指引着一名名学子奋然前行。市委书记张国伟到来到这里,给师生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三学生深受鼓舞,自发成立了十九大报告学习小组,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学习十九大精神研讨会,进一步树立了实现中国梦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自称护林员的校党委书记、校长王伟说的最多的一段话是:“教育是一种浸润,学生是种子,教育的使命

是坚持学生本位、尊重学生个性、唤醒生命潜能。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这是重中之重。”这发自肺腑的话语,不正是一中所有师者的真实写照吗。

无论是以搭台引路为途径的“青蓝工程”,还是以义工服务为支撑的“暖心工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一言一行都在感染影响着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无论是崇高的职业情怀、丰盈的生命温度、适宜的生活温度,还是课堂有尺度、课堂有深度、课堂有宽度、课堂有温度的课堂四度,也无论是“求真、求知、求健、求美”的校训,还是“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志存高远、争创一流”的一中精神,无不是德育教育的根须和经脉,必将在培养师生坚忍不拔、从容不迫的奋斗精神和赤诚仁爱、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的历程中,演绎成立德树人的澎湃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她这里的老师朴实无华、忠诚敬业,她这里的学生刻苦勤奋,知书明理,我们坚信,以传承文明、开拓未来为使命的她,五彩缤纷的校园里将会永久地盛开鲜艳的花朵,并且芬芳满天涯。

“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发展活力,书写新乡市一中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笔!”展望未来,她的领航人王伟信心十足、豪情满怀。

(作者分别为新乡市一中办公室主任、中共新乡市委理论刊物《展望》杂志副总编辑)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