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9月5日 星期
校园情思
新乡一高回忆碎片


温馨的小马扎

说起“文革”前的新乡市一中(当时称新乡一高),师生都心心念念一种物件——小马扎。

马扎占地少,携带方便,于是成了一高开大会、学生在操场就餐、师生交流时的必备坐具。

1965年冬天,邢台地震,波及到新乡。住校的全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提小马扎在学校大操场避震。冷了,拎着马扎绕着操场跑步;累了,坐在马扎上休息。

一高那时有个制度:每周六下午在操场开校会。全体师生黑压压一片坐在马扎上听郜济川校长做周总结报告。

一高教师每个小马扎的背后都有一段大爱的故事。

那时,一高全体师生及其家属全部住校。为了让成绩稍差些的学生赶上进度,一到周日,教师就主动喊学生到家补课。每个教师的家里都有小马扎。年轻未婚的教师白光谱、李万珠等老师都是寝办合一。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为了辅导学生,再有的家具就是小马扎了。教师在家辅导完学生,就让学生坐在小马扎上,趴在教师的床上写练习题。马仲頫老师家里的小马扎最多,因为他辅导的学生最多。他辅导

过的学生有不少考上了清华、北大,但他却没时间辅导自己的孩子考一高。

据后来的校长说,看着教师们太辛苦,想给大家一点补助,但是学校经费紧张,于是就决定:作为补贴,老师可以向学生收补课费,一堂课收一毛钱。参加过全国中学生语文教材选定的王慕曾老师听说后,红着脸、瞪着眼跟校长吵:“你要敢收学生一分钱,我夹着书包、拎着马扎就走!”。

一高老师对学生好,学生更是对老师终身相报。老一高每个班现在都建有朋友圈,每逢教师节、老师生日,学生们会组织起来或看望、或祝贺。有的学生甚至记得老师的祭日,在这一天,他们会祝老师一路走好并看望老师遗属。我们这批老三届的学生毕业52年来,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高二年级的李玉田,毕业后当了一家企业的老板,在母校80年校庆之际捐款300万元为一中建了一座“数理探索馆”。

“一锅好汤”

一高当时是全国中学为数很少的“中国名校”。一高的红色基因好、一高的名师多,一高的生源更严格。按照当

时社会的评价“一高是一锅好汤”。

我在为市一中70年校庆写影视脚本时这样评价我的母校:“巍巍太行是你的铮铮铁骨,涛涛黄河是你的博大胸怀,你从太行山走来,带着血染的风采,你桃李满天下,你摇篮出英才”。

为了支援刚刚成立的平原省,国家从全国各地调拨名师到一高任教。柴靖从八路军办的太行五联中来了,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如曾任国民党时期的国大代表王述琦来了,从辅仁大学毕业的郜济川来了,颜回的后代颜景松来了,著名语文教师王慕曾从北京来了,著名数学教师靳尚实、王述琦来了,著名物理教师马仲頫来了,著名历史教师张逢澍来了,还有北京的刘效曾、安徽的邓斐然、哈尔滨的姜艺、辽宁的王述琦......这些国家一级、二级优秀教师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一高。

学生的生源也不马虎。学生来自新乡地区(包括新乡和焦作)2个市、13个县。学校规定每个班的学生不能超过44人,严格执行,不能打破。每个市、县、区按照分数线只挑十几名高分学生录取,差半分也不行,一中教师的孩子、市领导的孩子也不能破例。录取学生的分数贴在学校大门外的墙壁

上,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学校不设重点班,每个班学生的入学成绩无记名装进信封,从高分到低分一个年级6个班循环分配,教师则抽签分配到班任课。

一高的升学率高,在全省都是有名的。被大学录取的学生呈现一个倒三角态势,即考上重点大学的比考上普通大学的人数要高很多。

满树的果子无人偷

当时一高校区的位置就在现在的一中老校区,但是面积比现在大。校园里除了三排平房教室,一座大礼堂,一个大操场,几排教师宿舍,一座食堂外,其他地方种的全是花和树,果树尤多。桃树、梨树、苹果树、石榴树、杏树、葡萄树、无花果……这花开罢那花开,校园处处果香飘。

逢到考试临近,我就爬到低低的桃树叉上,头顶就是诱人的桃子。我躺在桃树枝上背功课,记忆效果特别好。老师从来不撵学生,因为全校没有一个人私摘果子。如果哪枚果子熟透自己掉下来了,学生看见会捡起来放到教师窗台上。

当树上的果子全熟透了,全校师生一起摘,一筐一筐地平分到每个班级。校园里树多果子多,我们几乎不用到街上买果子吃。

(作者系1967届新乡市一中毕业生,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影视家协会会员,曾任新乡市文联副主席,退休后创办新乡市视界影视艺术中心,带领影视团队拍摄过“新乡市一中70年校庆”“新乡市一中80年校庆”等300多部宣传片。)

刘献革(新乡市)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