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周(新乡市)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什么不说八十呢?因为“人活七十古来稀”。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人均寿命不足30岁,直到清代,人均寿命也只有33岁。解放后,我国人均寿命直线上升,当代已达70多岁,8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处可见。人到80岁以后该如何度过晚年呢?笔者认为,可归纳为8个字:顺其自然,颐养天年。
人到80岁后,不仅要做到“耳顺”,即听到逆耳之言也能泰然处之,而且要“目顺”“心顺”,一切都顺。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宠辱不惊、心静如水,要有那种“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与洒脱。
对于衰老与疾病要顺其自然。谁也不想衰老,谁也不想得病,谁都想成为眼不花、耳不聋、腰不酸、腿不疼的“长寿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疾而终的寿星虽有,却实在是寥若晨星。80岁以上的老人患有慢性病者比比皆是,且大多数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病。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资料显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78.5%,其中仅高血压患者就达66%以上。目昏耳背、发白齿落、腰酸腿疼、步履蹒跚等都是自然的生理现象,正所谓“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既然如此,老年人就不必为衰老或生病而忧心忡忡、悲观嗟叹。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会运用“契诃夫式”的绝招:如果你手指扎了刺,那你应当高兴,幸亏没有扎进眼睛里;如果一颗牙疼,那你应该感慨,还好其他的牙都没有一起出来捣蛋……
对不如意事要顺其自然。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以家喻户晓的苏东坡为例吧。他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纵观其66年的人生历程,不如意事乃至大不幸始终不离其身: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失去父亲,42岁遭遇“乌台诗案”;从45岁起连续被贬谪,49岁儿子夭折,50岁被召回京,60岁又被贬。几十年得失交错的坎坷经历,凝结成了千古不朽的名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如意事既然不可避免,我们就应该坦然接受,想得开,放得下,常思一二,知足常乐,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对待寿命与死亡也要顺其自然。“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有生有死。既然寿命有限,就应当像琼瑶那样对待生死:“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更应学学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豁达与乐观。他身患多种疾病,66岁住院时,医师下了3次病危通知书。他却临危不惧,写下一篇奇特的《墓志铭》,幽默地把病危通知书比喻成阎王的“请柬”,邀他去赴宴。阎王也是欺软怕硬,启功先生居然活到93岁的高龄。我们无法预测寿命,那就平安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当阎王送来“请柬”时,再欣然前往。
总之,人活到80岁,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养生保健,一切都要顺其自然,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在家干点儿家务活,在外做点儿善事。老年人心理上应保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年轻心态,但是在生理上要服老,因为你这台连续运转了几十年的“机器”,许多部件都已经磨损,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骁勇上将”,不可逞强好胜,要懂得服老是成熟的标志,是睿智的表现,并付诸于行动。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我虽生逢战乱,耄耋之年却赶上了这千载难逢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惠老良策如春风扑面,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惆怅?只管满怀豪情地沿着通向期颐的康庄大道,徐徐向前,管它什么晨曦与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