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殿芳
“这些年种桃树挣钱了,家家户户都有车,俺也花20多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烧一烧’。”说起自己的生活,74岁的朱世文高兴得合不拢嘴。“俺村万亩桃园能发展起来,一靠村“两委”支持,二靠技术支撑。在北京市场,俺村桃不卖完,其他地方的都卖不动。”侍弄桃园30多年的关元勇,说起桃树种植头头是道。
朱世文和关元勇都是平原示范区桥北乡盐店庄村村民,更是种植桃树的行家里手。盐店庄村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创造了从“贫困滩”到“赛江南”的奇迹,他们老哥俩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在村“两委”引领带动下,乡亲们凭借种植的片片桃林,一步步从贫穷走向富裕,踏上了生态小康路,也涌现出一批掌握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乡土人才,万亩桃园有了“乡土人才创业基地”的美称。(一)
炎炎盛夏,正是桃子采摘期。放眼望去,挂满果实的万亩桃园浩浩荡荡,望不到边。由于名气越来越大,来自全国各地的桃贩儿齐聚盐店庄村交易市场,把盐店庄村的桃子贩运到全国各地,再走进寻常百姓家。
昔日远近闻名的“野滩村”,是怎样蜕变成今天“花果川”的呢?有一个人无法绕过,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关源群。40多岁的关源群曾经是个“穷小子”,但他踏实肯干脑子灵,靠做生意挣下了不菲家业,成为人人羡慕的“能人”,也因此引起了老支书和乡党委的注意。2008年,他众望所归成为盐店庄村的“当家人”。
“当了这个家,就得扛起这个责任,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盐店庄村紧邻黄河,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众多,如何改变、从哪下手,关源群四处考察。“传统种植,亩均收入才1000元左右,只有改变种植结构,才能增加收入。”关源群说,经过千挑万选,最终决定引进“优质早熟桃”新品种,号召村民大面积种植。
关元勇和朱世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桃树,但20多年过去了,仍是小打小闹,三四家桃园加在一起只有几十亩地。新品种桃子“果大、型好、色浓、味甜”,这些“究竟真不真?会不会被哄骗?”推广初期,就连他们老哥俩都心存疑虑,更别说普通群众了。
关源群买回来500株桃树苗,和关元勇、朱世文及几名村干部一商量,“咱带头,先种80亩试试;好了大家再种,不好损失咱承担。”第二年没等果子完全成熟,关源群急急忙忙摘了两箱桃子,召集群众开会,大家亲口品尝,果然又甜又脆,口感不错。”这下群众的劲头足了。关源群个人筹款18万元,补贴参与种植的农户,从500亩到1000亩,桃树种植面积逐年上升。
(二)
“最难忘的是第一年,眼看桃儿快熟了,可销路还没有着落,村民都聚集到俺家,问我咋办?”关源群大手一挥说,“都回家吧,明天听信儿。”他连夜跑到郑州果品批发大市场联系销售。因为是早熟品种,市场比较稀
缺,几家大户立即下了订单包销。
看见一筐筐桃子变成了一沓沓钞票,屈指一算,收益是以前种粮食的6倍,村民沸腾了,纷纷扩大种植面积,而关源群肩负的销售任务更加繁重,他带领几个年轻人自费到外地跑市场。
水果市场都是凌晨两三点开市,天亮后鲜美的水果早已进入超市。关源群每到一地,总是深夜出动跑市场、白天在高速公路上奔波,几乎没有睡过囫囵觉。他风趣地说,那几年在外跑市场倒是省了不少住宿费。
为了搞好销售,他托关系、找资金,在村里建起了水果批发大市场。每到销售旺季,50个销售大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前来采购。
如今,盐店庄村桃树种植面积稳定在1.1万亩,品种也从当初的几个增加到现在的25个,从早熟到晚熟,摘果季从5月底到11月底,贯穿春夏秋三个季节,春蜜、突围两个早熟品种已“独霸”北京市场。(三)
种植面积上去了,如何保证品质和产量呢?正像关元勇说的那样,种植技术成为最大的保障。在村党支部的动员下,几位老果农一边手把手传授技术,一边把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编写成小册子,发给大家参考。关元勇乐呵呵地说:“为了大家,关支书连自己的生意都不做了,都是乡里乡亲,俺们做这点事儿心甘情愿。”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