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沿卫河游览,目睹一河静流的清水和两岸美丽如画的风景,心旷神怡。当走到牧野大道卫河桥头,看到新乡市人民政府于2015年10月立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石碑时,激起了我学习了解中国大运河历史的兴趣。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它既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大运河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已延续2500余年。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中国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巨大作用。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流经新乡的永济渠(卫河),是大运河之一段,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分为南北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卫辉、滑县、内黄(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属河北省)、武城、德州(属山东省)、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属河北省)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
永济渠——北宋称御河,明初后称卫河,是当时调运河北地区(指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粮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北方用兵时,输送人员与战备物资的运输线,20世纪60年代断航,通航约1400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卫河“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情景已无法再现,隋炀帝发兵高丽所留下来的踪迹,也早已消失于漫长岁月中,以至被风云际会的历史大潮湮没无痕。
时代变迁,新乡常新。如今的卫河新乡段,旧貎换新颜,已变成了一条集城市排涝、农田灌溉、湖泊补水、环境美化和市民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的景观河。
中国大运河,一条流淌着中国人民血汗的历史长河,一条记载着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古老的河,一条世世代代惠及华夏子孙的母亲河。大运河,是中国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世界保护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世代珍爱她。 (毛绍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