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廖亮)5月9日,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分析形势,明确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动员全市上下在新起点上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市整体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打下坚实基础。市委书记张国伟、市长王登喜出席并讲话,市委副书记王新军主持会议。市领导王乐新、邢亚平、郅晓峰、李刚、薄学斌、李跃勇、张涛、王锋钊等出席。
会议指出,要提升站位,拉高标杆,切实增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紧迫感。县域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扛稳的政治责任、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必须履行的使命担当。从政治责任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从地位作用看,是实现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从我市现状看,是补短板、强弱项的迫切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在站位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谋势蓄势,在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在学习先进、比学赶超中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会议强调,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力推动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各县(市)要对照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以强县富民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贯通为途径,加快形成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一是思想启动,不断提升先进理念引领力。要用好解放思想这把“金钥匙”,在深入学习、树牢新发展理念中解放思想,在外出考察、对标先进中解放思想,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中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大发展。二是产业拉动,不断强化发展支撑力。要明确主导产业,围绕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打造县有主导产业、乡(镇)有特色产业、村有特色产品的发展格局。要抓住重要载体,工业方面要以产业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行动,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农业方面要以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载体,加快成立智慧农业联盟,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并积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特色现代农业的新乡样板;服务业方面要以服务业“两区”为载体,大力实施服务业“两区”晋位升级行动,推进县域服务业提档升级。要抓龙头企业带动,围绕各自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行动,着力引进培育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大企业(集团),围绕龙头企业积极延链、补链、强链。要抓好新经济,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应用,积极培育共享经济、“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开放带动,不断注入发展活力。各县(市)要在“开放”二字上大做文章,切实增强开放意识,使出拼劲韧劲巧劲开展招商引资,全面拓宽开放领域和渠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全省县域开放的新高地。四是改革撬动,不断激发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深化“放管服”改革、自创区主体侧改革、扩权强县和行政区划改革、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农村五项重点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五是创新驱动,不断聚集经济发展的爆发力。要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县域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快县域创新人才引进,优化县域科技创新服务,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培育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六是城乡互动,不断汇集县域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做强县城这个“龙头”,做实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这个“节点”,做优美丽乡村这个“腹地”,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打造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发展新格局。
会议强调,县域经济是一篇大文章、是一个老课题、是一项新使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乡的必破之题、必过之关、必由之路。当前,我市县域经济短板十分突出,要围绕综合实力、产业发展、载体平台、发展理念、精神状态找差距,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为根本遵循,观势、谋势、借势、驭势,铁血担当,奋勇争先,让县域经济的活力竞相迸发。一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以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坚持研发平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121”模式,推进实施一批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打造产业集聚区的升级版、先进制造业的“精品店”和“领军旗舰”。以大企业(集团)培育为抓手,制定重点企业培育发展计划,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以“三大改造”为抓手,推动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大力发展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农业“四优四化”为抓手,围绕增加农民工资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打造“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乡村+康养”等新业态,抓紧谋划实施一批综合示范基地、生态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壮大乡村振兴根基。二要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疏通高质量发展脉络。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