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先明)暮春时节,草长莺飞。延津县马庄乡野厂村东广场,菜花清香沁润、青松楸树掩映,一座汉白玉保家卫国抗日纪念碑巍峨矗立。4月18日上午,来自我市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热心人士30余人,来到这里瞻仰凭吊、追慕先贤,并在该村村委会召开电视剧脚本《故道风雷》创作汇报暨研讨座谈会。
据了解,延津县马庄乡为黄河故道。黄河改道后,这里沙丘成山、河道纵横、草木繁盛。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地方远离城镇,敌人统治力量薄弱。1943年7月,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四地委决定在马庄乡的原屯村,成立延津县、浚县、汲县、淇县四县边工作委员会(简称四县边工委,对外称“八路军工作团”)。事实上,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里群众基础好,抗日热情高。1940年5月2日,200余名日伪军,出动4辆汽车来到距离原屯村几里地的野厂村筹款抢粮,遭到了野厂村村民的英勇抵抗,野厂村人民以死伤12人的代价消灭了日伪军30余人;5月18日,不甘心失败的日军纠集了新乡周边、汲县(现卫辉市)、原阳、封丘等地的2000余名日伪军,出动数十辆汽车、4辆坦克、多门大炮,对野厂村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屠杀老幼妇孺171人,烧房500余间。同时,敌人也付出了死伤300余人的代价。
原籍野厂村的延津退休老师王中和,出于对家乡故土深沉的爱,受野厂抗日英烈家属的重托,花费5年时间,逐家逐户逐人采访调查,于1999年写成了长达2万多字的《野厂抗日记实录》。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期间,王中和和同学张法祥在实录的基础上加工润色,完成了报告文学《感天动地野厂抗日群英谱》,并被省、市、县多家媒体刊发。近两年,王中和又以四县边工作委员会的历史脉络为宏大背景,结合野厂抗战历史,把发生在70多年前黄河故道里那些可歌可泣的民族抗争故事进行重新描写,写成了近60余万字可以演绎50多集的电视剧脚本。
王中和在会上说,电视剧脚本之所以叫《故道风雷》,并非全是文辞修饰之用,而是基于历史事实。当年在这一带,抗日武装非常多,有大刀队、洪枪会、锄奸队等,但最为人们称道、妇孺皆知的就是“忽雷队”(音译土语,有电闪雷鸣的寓意),以“故道风雷”来形容这支平日务农、战时能拼、威震敌胆、终成正果(后编入“贾团”成为我党正式武装部队)的抗日武装,实至名归。
会上,专家、学者、热心人士从不同方面,谈了对脚本的看法。就如何推动脚本向正式剧本转换以及电影、电视剧的拍摄筹备等,大家一致建议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机制,稳步扎实推进。会议由马庄乡乡长岳焕烨主持,延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彬,延津县关工委主任、县政协原副主席张克顺,延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崔兴辉,马庄乡党委书记孙彬,老区建设促进会延津县副会长胡志才等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