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新乡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1月22日 星期

走访


□本报记者李超

在山区乡镇,干部非常重视与群众的思想交流。记者蹲点期间,就跟随辉县市拍石头乡政府包村女干部王学娟,走访了张泗沟村的几户群众。

以前,我所认知的走访,是进了群众家攀谈几句,眼睛扫视一下堂屋摆设,不到5分钟,就握手离去。但在我入住张泗沟村后,才真正发现干部走访群众,是非常花费时间的。

一次入户攀谈,双方就能聊两三个小时,家长里短,话题五花八门。我在旁边侧耳倾听,深感干部操的“闲心”太多了,啥都好问到底。群众也喜欢问干部各类问题,用各类小道消息来与乡镇干部核实,喜欢无差别对比,让干部评判。

交流中,干部好听话说了,难听话也说了,热聊的双方反而气氛很融洽。往往一天时间,干部走访不超过四五家。

在张泗沟村文化广场,村民路栓根正在晾晒自己加工的粉条。王学娟上前与其攀谈,双方本就熟稔,话题一打开,就再也刹不住了。

从加工的红薯粉条销售情况,到开办的农家乐收入;从进山的游客观感,到地里种植的甜瓜;从农家乐的回头客郑州老人,到远在广东工作生活的子女;从南方的房价,到孩子的培养教育,王学娟与栓根聊了将近3个小时。

期间,王学娟捏了一根簸箕里的碎粉条,送嘴里嚼了嚼,“嗯,不错。”我在旁边诧异了:“粉条能生吃?”

“不能生吃,就是尝尝有没有红薯味儿,感觉感觉韧性。”旁边的村干部拴军笑着对我解释。

一上午时间,就聊了一个晾晒粉条的村民。

为了节约时间,中午饭,我们就在

随根叔(村支书张成胜的父亲)家吃饭,一人一碗大米焖饭拌烩菜。细心的婶子还为我们每人沏了一碗放了白糖的鸡蛋水,“嘴不停,多喝点儿水,嗓子不上火。”婶子的话让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当天下午,王学娟要去她包的两户贫困户家走访。在去其中一户86岁申桂兰老人家的路上,路过村里小卖铺,王学娟让我等一下,她进了小卖铺。拴军说,学娟去换现金了,山里村民不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原来,王学娟要自费购买困难群众的小米和红薯粉条。

王学娟告诉我,这属于消费扶贫。困难群众生产加工的农副产品,只要自己和亲朋好友有需求,她都会从困难群众手里购买,并且通过微信朋友圈,宣传介绍他们的农副产品,扩大销路,提升群众收入。

还不到申桂兰老人家,王学娟就看到了申桂兰的闺女和一名老婶子在墙角捡拾碎粉条。“嗯,不错,今天省事了。”栓根说了一句。

原来,捡粉条的那个老婶子就是王学娟包的另一户贫困户。现在两家凑一块儿了,原本两次走访,合成了一次。

“现在的政策好,可满意。”在申桂兰家,申桂兰的闺女从堂屋棚板阁楼里拿出小米后,边称量边对我说。

“这闺女可好了,真心实意对俺们。”帮助捡拾粉条的老婶子向我夸赞王学娟。老婶子掰着指头给我算了一笔账:前年跌翻伤了腰,前后治疗花了7万元,还是王学娟他们跑来跑去办事,国家给报销了大部分,“哎呀,可把俺家都高兴坏了。”

国家的好政策惠及深山沟里的山民,在现场,记者能深刻感受到大家是发自内心地称赞政策好、干部好。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