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超
80后的张拴军,是辉县市拍石头乡张泗沟村一名村干部。初识拴军是在拍石头乡政府大院,我准备进山入村蹲点采访,作为村干部的拴军与我接头,开车送我进山。
拴军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与他话语交流永远满满的正能量。朴实、干练、随和,是我对拴军的第一印象。
成家后在山下生活的拴军,儿时就在张泗沟村生活,对村里的古建筑如数家珍。在进山的当天,拴军就领着我参观了村里的古建筑。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孤零零的一座破旧的门楼立在那儿,没有背后的故事做支撑,会让人感觉索然无味,引起不了关注。
“这是秀才楼,当年这个小院出了两名秀才,李记者快来摸摸门楼青砖,可以写出好作品。”拴军指着布满了小洞洞的门楼青砖,鼓动我上前摸青砖,“你看看,可灵验了,这么多小洞洞都是大家用手指头钻的。”
眼瞅着门楼青砖上布满了小洞洞,耳听了拴军鼓动的话,我在笑中也忍不住上前摸了摸青砖,顿感破旧的门楼瞬间高大起来。
“哎呀,路面脏了脏了。”拴军在指引着我欣赏村里的景色时,心细的他发现村里石板地面上有鸡粪,他顿觉尴尬和歉意。在村里转悠结束后,拴军带着我来到村委会广播室,他要通过广播提醒村民注意环境卫生,看管好家禽。
广播前先播一段豫剧,这是张泗沟村的老规矩。村里广播一播放豫剧选段,无论你在村里干什么,就得立即侧耳倾听,因为几分钟后就有通知播出,这成了村民的条件反射。
拴军在广播里讲的内容很多:村容村貌、道路保洁、取暖安全,警告卖树的村民,没有砍伐证销售树木被处理,别责怪村里没提醒。实诚的拴军看我拿手机拍摄他广播的情形,紧张了,语速也不那么流利了。他赶忙转身背着镜头继续广播。
“……村里住有记者,都注意了。”我走出广播室来到户外,想切身感受一下乡村的广播。没想到,极有集体荣誉感的拴军在我离开广播室后,在关闭广播前的最后一句,是提醒村民村里有记者。我听后不禁莞尔。
蹲点采访没几天,纷纷扬扬的大雪在张泗沟村下了两天,30多厘米厚的积雪,让山上的人下不去、山下的人上不来。
“李记者,我买了防滑链,明天我就进山。”通过微信聊天,拴军告诉我,他担心村里几户上了年龄的老年人。大雪封山,让乡镇村庄两级干部尤为关注山里村民的饮食生活。
大雪封山后第三天,拴军开着自己的车,满载着帮扶单位辉县市科协送给乡亲们的米、面、食用油,20公里的盘山路,硬是龟速行驶了4个多小时。
“终于上来了!”下午1点多钟,在张泗沟村村口,一辆前保险杠被剐蹭的白色SUV摇摇晃晃驶到我面前。透过车窗,看到拴军喘着粗气,听着心有余悸喊出的话,鼻子闻着汽车散发出呛人的焦糊味,我顿时对拴军肃然起敬。
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装着父老乡亲,这是一名基层干部的担当,更是一种人生的情怀。
好汉子张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