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智勇 通讯员 王严 韩珍珍
凝聚红旗力量,续写崭新篇章。2020年新年伊始,嘹亮的冲锋号声便响彻红旗区。
“要撸起袖子务实苦干,全力以赴谱写新年新篇章。”该区党员干部踌躇满志,要为新乡全面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贡献红旗力量。
刚刚过去的2019年,虽经济下行压力日趋严峻,然红旗区全区上下负重攀登不懈怠,加快发展不折腾,在砥砺前行中迎难而上、顺势而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了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
回首红旗区去年的“成绩单”让人赞叹:在市县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考核中,红旗区在全省52个建制区中名列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年完成9.6亿元,增幅17.7%,名列全省52个建制区第4位,税占比92.4%,名列全省52个建制区第2位。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实现了量的扩张,更实现了质的提升。
善弈者谋其势,善伐者审其时。展望今年,红旗区的“任务书”催人奋进:对标市委全会发出的“奋力迈向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抢抓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稳固扩大自创优势增强发展动力;紧抓郑新一体化发展机遇,与郑东新区等郑州区县的补位发
展,借势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加强与黄河沿岸县市区交流合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开展扶弱帮困,打赢“三大攻坚”;做强三产,做大二产,做精一产,将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专业园区和符合红旗实际的都市新农业;统筹城乡协同发展,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基础建设一体化,打造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区,让广大群众能够享受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常忧患自然无大患,苟富安其实不长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红旗区全面提效破局、乘势构筑格局之年,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在红旗区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全区上下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汲取力量,从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中把握方向、坚定信心,从省委、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的蓝图中找准定位、强化担当,围绕“四区争第一、省市争先进”的工作要求,向着“两高一好”奋斗目标砥砺奋进。
——坚持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双轮驱动,为实现新发展注活力。以郑洛
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发挥区内高校优势,将新东区全力打造成原始创新的策源地、高端科技人才的集聚地、青年才俊的成长地。建立招商引资网络体系和重大项目通报机制等四项机制,实现全员、全域、全程招商。围绕“九园一区”,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关联度高的龙头型、基地型、集群型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平台经济、跨境贸易,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大数据服务中心等。
——坚持现代服务业主导地位,为实现新发展添动力。坚持“第三产业主导方向不动摇”,以发展楼宇经济、激活夜经济为两大着力点,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依托商务中心区等载体,稳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国际商务中心金融港建设,打造金融商务、高端服务业领域的标杆和高地。积极谋划具有红旗特色的文物保护、历史街区改造和卫河资源开发利用为内容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坚持壮大先进制造业,为实现新发展蓄后劲。抢抓“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机遇,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专业园区,注重培育新兴产业,谋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09项。围绕价值链、技术链提升,深入开展大企业(集团)培育行动,毫不动摇做大光电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先机。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平台,形成产业共
生、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
——坚持城乡统筹协同发展,为实现新发展铸根基。统筹大东区开发和老城区有机更新,一手抓城市功能提升,一手抓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基础建设一体化,突出产城融合和功能复合,打造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区。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实现新发展增温度。围绕“一老一小”,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文化服务“兜底”,统筹推进医疗、养老、卫生等省、市、区民生“实事清单”,努力打造10分钟健身圈、读书圈、生活圈,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引领性、功能性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推进北关历史文化街区等22项社会事业项目。
太行矗立,更有红旗飘扬。
“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学深悟透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以历史的大视野来读懂责任、以时代的新标尺来认清责任、以人民的新期待来强化责任。”红旗区委书记郑援越向全区党员干部坚定地要求,要把全面实现“两高一好”奋斗目标作为红旗区践行使命担当的具体实践,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实实在在的成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厚爱、落实省委、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回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