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军旗
高新区在变。变得更高、更壮了。
2017年第92位,2018年第84位,2019年第76位。全国有169家国家级高新区,新乡高新区连续两年跃升8个位次。
再说全省,在2018年度179家产业集聚区综合考评中,新乡高新区位居第12位,较上年一举提升12个名次。
郑洛新三城共同组成中原创新之核,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考核评价中,发展量得分排名,新乡高新区夺冠。
让人艳羡的数据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力量?
始于深沉的危机感。1992年成立的高新区,从4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蹒跚起步,以“五局一办”几十个人的队伍开始打拼,连续3年获评全省“十强”或“十快”先进产业集聚区。
“最先登顶者,往往最先缺氧”。随着时间推移,机构臃肿、部门职责重叠交叉等问题,成为高新区突出短板之一,办事效率低,经济增长慢,新乡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评比位次逐年倒退。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创新。下好改革先手棋,就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做文章。2017年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三制改革”为引领的组合拳重重落下。
“改革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啊!那是触及灵魂、打动每个人‘奶酪’的事儿。”时任高新区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的杜辉坦言,“但大局当前,一切服从改革,不管你之前干得怎么样,都要从头再来。”
改革难,不改革更难!部门如何设置、人员怎么调配、职责如何明晰等一系列难题,都没有挡住高新区改革的脚步。
全员聘任制,打破手中的“铁饭碗”。区直35个机构一下子精简了20个,122个科室缩减为59个,中层正职压减六成、副职压减近五成。370人参加首次双向选聘,36人落聘转为辅助岗。第二次选聘,27人聘到高一级岗位,10人降聘使用。第三次选聘,23人提级、7人落聘、7人降聘。
绩效考核制、薪酬激励制,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怎么考核,如何确定薪酬,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高新区在结构上一视同仁,幅度上量力而行,激励上倾斜一线,决不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老路。
2018年创新设立“部门绩效包”,缺岗部门不缺奖金。2019年再次调整优化,固定工资对标市直部门及4个区,低于同类人员,但绩效占大头。以科技局为例,编制32人,但仅有员工21人,工作更多了,绩效奖励分文不少。
无论是谁,都要“按能力吃饭”。“‘能者上’在高新区不是一句空话,不能干,你是科长、局长也得下来。”采访中,管委会副主任史玉华告诉记者,“改革带来了作风好转、能力提升。”
史玉华负责主导产业和项目建设。2017年,高新区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56%,2018年已达到89%,她的职级随之上升,从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到科学技术局局长,2019年,她被聘任为管委会副主任。
改革让一批优秀年轻人走向前台。从社会治理委员会科长到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再到局长,30岁出头的侯世鑫三年“连连跳”。去年,高新区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兴军教授团队等5个优秀团体,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1家,总数突破85家,占全市的1/3,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0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7家,达到89家。
“我们的改革不是做样子给谁看,就是要真刀真枪改,刀刃向内、刀刀见血。”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志勇坚定地说。
好作风是改出来的,更是带出来的。在高新区,每周一下午召开例会雷打不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汇报会轮流进行。与之前不一样的是,汇报者不是科长也不是局长,而是管委会分管领导。“抓‘关键少数’,就是把责任压给领导。”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海潮说,“部门出了差错,领导同样受罚。”
2019年9月26日,高新区空气质量周排名居全市倒数第二位。区党工委立即开会研究,既强化举措加大治理力度,同时,启动问责追责机制,26名相关责任人中,既有部门负责人、一级网格长和网格员,更有管委会分管领导。
好作风不在办公室里、会议里,不在文件堆里、资料堆里,也不在网络和微信群里。好作风基层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刻。
2012年,东、西杨村同时启动城中村改造,但直到2016年,拆迁工作还不到一半。东杨村村支部书记换了5茬,拆迁依旧处于停滞状态。
提起那段日子,江西客商林建军五味杂陈:拆迁户周转房每家每年要给两万多元,几百万元发完了,股东没钱回家过年,老板忍痛卖掉自己的奥迪车,结果,6个股东跑了5个,只剩下他一人。
变化起于2018年。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各级干部多下基层,一切围着项目干。党工委副书记刘培章等区领导带着干部直奔工地现场,“硬骨头我来啃!”
短短3个月,东、西杨村安置区200余户拆迁完毕,42栋楼入住14栋,剩余28栋安置房同时开建,明年上半年全部交房。
从“要我干、催着干、推着干”,到“我要干、争着干、比着干”,即将迎来而立之年的高新区,人心思上、人心思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得以提振,干事创业激情持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