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的圪垱与胡同大多是在建村时形成的。因坑湖较多,所以新乡形成的圪垱村落较多、胡同也就多。诸如:潘家圪垱、梁家胡同、孔家拐儿、北门里、东马道等。我市老城里及城外,仅胡同就有二三百条。
潘家圪垱,在坛后街南头。圪垱上有潘、杨两家,圪垱下有一片荷花湖,湖东西长。湖的南端为桥西,湖北为栆焙。湖旁有一棵巨型杨树,树叶大如团扇。树旁有一方口石井。井之西北不远处有一独孔青石桥。桥的附近,也有一棵巨型杨树。据传,潘家圪垱为农民潘树林推土堆成,以防大水入院。当时,新乡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湖中莲花荷叶蔚为壮观。
西圪垱,位于市第四中学南边,有一大湖,莲叶婆娑,湖面宽阔,景致优美,湖周围居民自然形成村落。湖畔人家,久而久之将其以东称为东圪垱(在饮马口),以西称作西圪垱。后气候变化,水源枯竭,遂变为居民区。以西圪垱命名的,尚有两个路口,在平原路中段路南。
南圪垱,临着市人民公园北墙,即现市行政中心大楼附近,有王姓数家。姜圪垱,现邮电大厦处,原为一片很壮观的湖泊,南北长约300米。湖东南端有一村,名姜圪垱,因居民中姜姓为多,故名。可见姜圪垱东邻为东圪垱。东圪垱有申姓、米姓等数家居此。圪垱上有一大粪场,晒粪成干,板块经营,此地人“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凡圪垱者,皆为当年临湖而居的小村落。牛圪垱,与市第四中学南端同一湖泊,与西圪垱隔湖相望,有牛姓等3家人居此。
夏家胡同,在牛圪垱东邻岗上,在市第四中学东边。胡同长约150米,南北向。传为本邑清末名士夏奠川之故居。夏家的发家,并非因做官而起。他们家原是开当铺的,曾加入过全国性的当铺连锁机构同和裕。夏家的家产十分可观。明末清初,夏家从新乡县迁往原阳县,并建有大院。夏家本支最后一代男主人叫夏绵祖,其祖父做过湖北地方官,到了他父亲夏联奎一代,终于考中举人,敕授文林郎,膝下一子二女,其中,长女嫁给了兵部侍郎、山西巡抚卫荣光之孙。
原阳县也有个夏家大院,当地人更喜欢叫它为夏寡妇院。这是因为在夏家的历史上,一个寡妇的地位很突出。夏寡妇是夏绵祖(他只活了26岁)的妻子,因丈夫在堂兄弟中排行十四,她被尊称为“十四婶”。夏寡妇瘦小低矮,但人很精明。她为避门前是非,整年闭门不出,躲在深宅大院里苦度光阴。丈夫留给她的庞大家业和生意,还要她细心打理。夏寡妇并不直接参与经营,但她却有能耐笼络一批人为她经营。她不但没有让夏家的家业在她手里毁掉,反而声名远扬,这不能不说她是女中豪杰。
石羊胡同,在劳动桥西、栆焙街南,南北向,胡同长150米左右。靠卫河北岸有石头羊面河而踞。石羊及各种青石雕刻,与中原民族的历次大融合有关,或者与元代游牧民族的统治有关,应当是当时王公贵族宅院或坟茔,是身份的象征。
(新乡市地名事务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