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白酒评委、中国白酒工艺大师的他,是一个既懂酿酒又精通企业管理的‘双料’人物。”这是2018年8月24日在郑州举行的首届中原酒业金牛奖颁奖盛典上,评委会给予我的颁奖词。这是对我的褒扬,更是对我的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豫酒振兴的决心,用行动和匠心兑现早年那句“一生只为酿一瓶好酒”的承诺。
我是高级酿酒师侯建光,也是河南省选树的第二批“中原大工匠”,同时还是国家级白酒评委、中国白酒工艺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生学历,目前担任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从事白酒酿造28年来,我一直把自己视为一名酿酒师,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变化的是职务,不变的是匠心,通过不断提升技能,一步步成长为白酒工艺大师和“中原大工匠”。
“一生只为酿一瓶好酒”,既是我的职业承诺,也是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传承。今天,我以酒为媒,讲述自己从一名普通酿酒工到大工匠的成长经历。
自28年前与白酒酿造这个职业结缘,我便陶醉于酒香中,刻苦钻研酿酒技术、不断提升技能水平,朝着“择一事,终一生,只为酿一瓶好酒”的目标,走好酿酒生涯每一步。
1991年9月,23岁的我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仰韶酒厂。在制曲车间当工人,是我酿酒生涯的开始。
要想全面掌握制曲工艺技术和流程,仅凭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积累更多经验。在车间里,我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习请教提高制曲技能的诀窍。师傅们见我真心学习,也乐意把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授给我。
制曲是一项细致且枯燥的工作,必须要有耐心才能制成好曲。我至今记得当初学习制曲技术时的情景。因为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我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以致用,很快掌握了从配料、拌和到踩曲、入库等酒曲制作流程技巧,为掌握更多酿酒工艺技术打下了基础。
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仰韶酒厂的优良传统。1992年9月,我因为工作表现出色受到时任酒厂领导的重视,被委派到无锡轻工业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江南大学学习深造。
1994年7月,我学成归来,先是在仰韶酒厂技术科工作,不久又调到一家刚被收购的工厂,参与组建分厂。我在这个远离县城的分厂一待就是八九年,从技术员到管理岗位,熟悉了白酒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在这期间,仰韶酒厂迎来了较为辉煌的发展时期。其中,1998年、1999年实现了“双十”目标,即产量超过10万千升,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产量仅次于五粮液和沱牌,销售额在全国排第18位。
我的酿酒技能也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并由此树立起“择一事,终一生,只为酿一瓶好酒”的职业信念,迈出了从工人到工匠的坚实步伐。
经历过企业经营的低谷,才会懂得产品创新的重要。为了让产品有“站得住脚的品质”和“叫人记得住的香型”,我开始在酿酒工艺上进行大胆创新,研发生产质量过硬、消费者爱喝的酒。
2004年,我接管酒厂时,企业的发展处在低谷,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当年8月1日,酒厂完成改制,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后,我着手理顺产品,调整经营思路,提出了“科技兴企,质量生存”的企业发展宗旨。经过两年努力,白酒产品销售下滑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紧接着,我聘请酒界泰斗秦含章、沈怡方做技术顾问,同时聘请知名策划专家做
营销顾问,同步开展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工作,推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几款新产品,企业生产经营开始稳中向好。
经过小试牛刀,我从新产品研发中看到了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希望。想要叫响豫酒,产品必须得有“站得住脚的品质”和“叫人记得住的香型”。于是,我牵头成立了新香型白酒研制项目组,带领技术人员开始了一场酿酒工艺技术革新。
在长达4年的研发工作中,我带领科研团队日夜鏖战,经过数千次实验论证,反复优化陶池发酵、陶甑蒸酒等生产环节,巧妙融合仰韶文化的陶器特
征,确立了“九粮四陶、多香融合”的陶融型酿酒工艺。
2016年11月25日,陶融香型在北京通过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等多方组成的国家权威专家组鉴定,评定为“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命名为“陶融香”,正式确立为中国第13种白酒香型。12月,陶融香白酒工艺入选白酒行业教材。
从此,豫酒无独立香型的历史被彻底改写,豫酒板块有了全新的品类标识,也重新确立了豫酒在中国白酒业中的地位。
从初出校门当制曲工人到技术员,再到产品研发带头人;从“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到“中原大工匠”,我这一路走来,除了凭一颗“一生只为酿一瓶好酒”的初心,还有一颗坚持提升技能、投身创新创造的匠心。
在我看来,这就是我28年来坚守的工匠精神,并且要一直坚守下去。
无论职务和岗位如何变化,我在技能提升上从没有停止过脚步。2015年,第三届全国白酒品酒职业技能竞赛要在广东佛山举办,我得到消息后,决定参加这次比赛。作为企业一把手,我在短时间内把各项工作安排好,自己静下心来钻研酿酒理论知识,关起门来练习品酒技能,整个身心重新回到当年进行技术创新的状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次由全国近千家酒企和科研院校的500余名选手参加的技能竞赛中,我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酒业协会聘任为“白酒评酒委员”,成为这次参赛选手中唯一一名当上国家评委的董事长。
有人问我,你作为一家酒企的掌门人参加技能比赛,图啥呢?我说,图的就是以我一个人的技能提升引导带动更多人学技术、练本领。
我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带领企业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围绕酿酒工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引导职工持续提升技能。
多年来,我从未因为自己身居企业管理最高层而放松对自身技能的提升。无论是忙碌于车间,还是劳形于案牍,我始终坚持进行酿酒理论技术研究,并先后在窖泥培养、麸曲、培养基研究等方面取得成果,同时还在《酿酒》《酿酒科技》《华夏酒报》等全国期刊和行业报刊上发表了多篇专业技术论文。
工匠精神贵在坚守、重在传承。如今,我只要有时间就会走进工业园区的曲房,小心地翻看陶屋里安睡的酒曲;到酿造车间和工人交流糟醅的阶段发酵情况;来到省白酒博士后研发基地,就陶融香型白酒的功能微生物活动情况和科研团队进行分析探讨。
为了培养更多技能型酿酒人才,近年来,我多次带领技术团队赴四川、贵州等省,与兄弟酒企的酿酒专家进行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凡是市场上畅销的酒品,我都会买回来一些,和品评团队一起进行品尝,共同分析酒的工艺特点,在比较中不断探索进步。
“一生只为酿一瓶好酒”,就是我对匠心的坚守和传承。
(作者系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