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新乡·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

功成在一毫 以笔写春秋


□记者崔敬

12月15日,绵绵细雨轻拂着灰墙蓝瓦,为封丘县宋源文化街增加了几分凝重。位于街头一隅的李金梅笔庄散发着古朴的气息,第五代传承人李修玉正在用灵动的手指,赋予一支毛笔以生命的质感。一支精致的毛笔横空出世后,便开始不急不慢地等待着伯乐现身。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毛笔,有着与生俱来的神韵。作为中国式的书写方式,跃动的白纸黑字,千年绵延、饮誉世界。古往今来,文人挥毫泼墨,从再现一枝凌寒怒放的梅花到描绘波澜壮阔的锦绣河山,毛笔记载着厚重的历史,也见证着中国人情感和知识的传播。

飞跃时光的长河,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它承载着过往,回荡在牧野大地独特的文明中。它与安徽宣城毛笔的制作同宗同源,经过五代传承人的传习和创新,形成了笔锋尖锐、笔颖平齐、丰满圆润、挺健有力的特点,尽显毛笔四德。2016年,李金梅制笔技艺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51岁的李修玉是李金梅制笔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从记事起,他心中挥之不去的便是父亲李景山伏案制作毛笔的身影。浸泡、分毛脱脂、卷笔头、结笔头……耳濡目染之间,小小年纪的李修玉便熟谙毛笔制作的86道工序。在封丘县陈固镇李马台村走街串巷售卖毛笔,是他少年时期的生活主题。

“做人如做笔,心正笔亦正。”这是祖辈留下的遗训。从30岁起,李修玉便接过父亲的衣钵,专注于毛笔的制作。160年时光荏苒,第五代传承人李修玉仍遵循古法,继承祖辈的手艺,除了笔杆刻字外,其他的所有步骤、工序全部靠手工打造。制作一支毛笔,需要86道工序,这需要手艺人耐得住寂寞,吃得了大苦。

“只有不省一工、不差一毫,才能制作出尖、齐、圆、健的‘四德’毛笔来。”伏案制笔20余年,李修玉对每个步骤都追求极致,将指尖上的智慧凝聚于坚持和守望中。每一支做工精良的毛笔,配之以绢柔的宣纸、浓淡相宜的墨汁,便支撑起了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怀和情感记忆。

制笔工艺繁琐难学,无论寒暑,双手都要浸泡在冰冷的水盆里。因为过程又脏又苦,制笔工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处境。“不能让祖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鉴于这种现状,李修玉打破了“传男不传女”“传亲不传外人”的规则,义务收徒6人,其中就有两名女性。

欣喜的是,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不断大力提倡书法走进课堂,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认识毛笔,运用毛笔并爱上毛笔。为此,李修玉开办了制笔技艺传习所,免费向社会各界传授毛笔制作技艺。如今,在他的传帮带下,已有近70人掌握了这门古老的制笔技艺。

以纸为田、笔耕不辍,一代代文人墨客用毛笔传递着中华文明。从匠心到匠魂,一代代的制笔匠人也在星霜荏苒中,世代传习技艺。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明的记忆。”李修玉说,自己会坚守制笔技艺,当好手艺人,成为“守艺人”,传承文化遗产。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