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11月2日 星期

郑新一体化共奏跨河发展曲
——《郑新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解读

□本报记者刘军旗

大河奔腾,隔河相望,共同守护。近日,由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郑新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分外引人瞩目,再次奏响了郑新双城跨河发展的大合唱。

新模式:郑州大都市区跨河发展

打量这份《规划》,给黄河南北两岸带来无限的遐想,更充满着催人奋进的力量。

《规划》聚焦探索大都市区跨河发展新模式,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综合交通网络、一体化产业体系、中西部创新融合发展示范高地、优质生态圈、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以及保障措施等9个方面,描绘了郑新一体化发展蓝图。

规划范围包括郑州市、新乡市全域,国土面积15695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16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2726亿元,其中郑州市域、新乡市中心城区、新乡县、原阳县、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一体化重点发展区域。

定位决定着格局。郑新一体化的发展定位为大都市区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枢、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地区创新创业新高地、生态宜居的文旅康养休闲区。

更早一些,就在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对郑州大都市区“1+4”(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一体化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推动郑州—新乡,郑州—许昌一体化发展,是加快推进郑州大都市区深度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动力:新乡再添高质量发展动能

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协同、功能互补、节点突破、统筹推进,是郑新一体化发展的策略。这也是我市近年来探索出的发展思路。

在此引领下,郑新一体化要构建一种新的空间格局,即“两中心三带六区多点”。“两中心”,即郑州市中心城区和新乡市中心城区;“三带”,即依托郑新综合交通网络,加快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黄生态带、南太行文旅康养带三条轴带建设;“六区”,即重点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产业承接区、共同发展区、创新引领区、物流枢纽区、生态涵养区等六类功能区;“多点”,主要包括平原示范区、原阳县城、新乡县城、获嘉县亢村及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延津县主题森林城、特色小镇等。

生态塑造空间,空间创造价值,价值改变生活。流经新乡境内长达170公里长的黄河,拓出了全省最长的生态廊道。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再到人才培养、城乡建设、生态保育、公共服务等领域,郑州和新乡之间将形成互促共进发展格局。

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层,我市早已主动融入郑州大都市区,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在金融资源与市场资源深度对接、科研水平与先进产能协同突破、开发经验与管理经验深度共享、服务标准与政策体系深度统一等方面,将是郑新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重点。这也是必将为构建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探索有益经验。

新跨越:从“结亲”到“一家人”

从融合到一体化发展,对于新乡意味着什么?字面上的变化,更有深刻的意义,这在我市尤其是沿黄滩区城市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从郑新深度融合到郑新一体化发展,是从‘结亲’到‘一家人’的跨越。”采访中,长期关注郑新发展的平原示范区党员干部韩卫军如是形容。

他认为,省里把郑新融合发展调整为郑新一体化,对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引领中原区域协调发展将发挥更大作用。当然,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样化发展,而是实行差异化发展、互补性发展。如果说郑州大都市区是中部崛起的“主力舰”,那么与郑州一河之隔的平原示范区、原阳县则发挥着“护卫舰”和“补给舰”的作用,扮演着“僚机”和“躯干”的角色,对大城市和城市圈整体形成补充。

近年来,同时兼容沿黄、滩涂、平原等多种地理形态的平原示范区,在拥有30余万人口规模和市场储备的同时,产城融合异军突起,城镇化进程日新月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配套服务日臻成熟,较强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优势吸纳着大量郑州人入住。截至今年9月,外来人口已超10万人。同样,原阳县也迎来大发展。以中央厨房企业为例,直供郑州餐饮服务业酒店饭店达到了2700多家。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郑新融合体现为一种意愿或意向,属于尝试和探寻,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是但一方面的,融合的目的在于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当这种融合达到一定深度时,就需向一体化发展,郑新一体化就是基于这种程序和逻辑而实现的。它体现为一种政策或规划,属于城市之间的统筹和联合,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是对融合的深化和提升。

“这是郑州和新乡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河南省继郑汴一体化后又一个具有省域意义的重大战略,必将在促进郑新两市发展的同时,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步伐,推动河南新一轮创新发展。”他说。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