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军旗
50岁的韩来章,在岗头村村委会主任任上已是第三届。遇到难办事、烦心事,他总想起两句话。
第一句,去辉县市冀屯镇参观学习时,吴金印式干部赵化录的口头禅:“把职务当官位,越当越累;把职务当平台,越干越有劲。”
另一句,被群众选上村干部的那天深夜,他与老支书促膝长谈,“你把心交给老百姓,老百姓自然就跟你一条心了”。
岗头村位于新乡县翟坡镇,司法喜是村党支部书记,比韩来章年长十几岁。两个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相互谦让,把村里的各项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脱贫攻坚、家庭改厕、农村五项改革等走在全县前列。
前几天,市委主要领导前来调研,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给予其高度评价。岗头村干部群众的干劲儿更足了!
当干部不是做生意得能吃苦、能吃亏
每天6时30分,旭日初升,岗头村“两委”大院里总会传出阵阵沙沙声。那是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韩来章在打扫卫生。
第一个到村“两委”办公地坚持义务劳动,已是他多年的习惯。忙完这些,他接着投入农村五项改革的具体工作中,一天到晚不会停歇。
韩来章本来是个生意人。多年前,头脑灵活的他在村里经营了一家小企业,厂子不算很大,但许可证都是由原农业部颁发的,品牌好,效益很高。韩来章一个人既负责管理又跑业务,东北的白山黑水、西北的大漠边疆,他都跑了个遍。
后来,在村里选举村委会主任时,乡亲们不约而同想起了他,“韩来章人很实在,又见过大世面,跟着他干,不会把我们带到沟里”。
司法喜语重心长地说:“来章,我岁数大了,咱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你年轻,放心、放手大胆干吧!”村支书的一番掏心话说到其他村“两委”的心窝里,大家一致全力支持韩来章开展工作。
这份情,韩来章无法推辞。“村委会主任干到第二年,我就把自己家的厂子关了,因为一心不能二用,这也干、那也想,哪一样也干不好。”他告诉记者。
韩来章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岗头村是省级贫困村,2016年上级下达了整村推进项目,要修路,要建排水沟,还要硬化文化广场……群众听说后拍手叫好。
村里公开招标确定了一家施工队,可那一年因为国家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水泥、沙子、人工等建筑成本大幅上涨,结果,原定的施工队宁愿舍弃1万元保证金也不愿接着干下去。
“来章,这咋办啊?”司法喜火急火燎地叫来韩来章。
韩来章心里明白,再有几个月就是上级审核的日子,今年岗头村必须脱贫摘帽。这些项目是上级审核中的硬指标,村里辛辛苦苦争取下来,如果实施不了,就摘不了帽,村“两委”无法向1818名全村父老乡亲交代。
“书记,您岁数大了,俺来想办法!”韩来章狠狠地吸完最后一口烟说。
韩来章与村“两委”签协议,赔了与村里无关,横竖一个人扛了!第二天,他一个人找工人,喊来妹夫,一大帮人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施工。
工程全部竣工那一天,韩来章心情激动,骑着自行车沿村里的大街小巷转了个遍,他要看一看哪家贫困户门前的路没有修到,听一听群众的心声。
那种感觉常人无法感受。当然,对他而言,是从多年的积蓄中垫出30多万元。他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前方,就要风雨兼程、勇往直前;既然当了村干部,就要干好,就得能吃苦、能吃亏……
有困难不能绕着走得讲原则、靠法律
“都说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干部不好当,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记者面前的韩来章眉头凝紧。
2012年12月30日,也就是韩来章刚刚担任村委会主任的时候,还没来得及熟悉村里的工作,一纸合同送到他面前。原来,一家在村里的企业负责人说村“两委”欠了他33万元,想以此顶替自己该上缴的土地租赁费。事实上,岗头村群众对这家企业的意见很大,早就希望村里上调该企业的租赁费,但多年来一直没有落地。
韩来章耐心听完情况,立即火了,“凡是涉及全村群众的利益,都要跟群众商量,我一个人说了不算!”
随后,他召集村民代表开会。有人说,不行咱就去上访。韩来章批评说:上访?丢我们干部的脸没啥,关键是丢岗头村的人啊!
最后,大家达成一致共识:与企业重新签订合同,地价涨上去。如果对方不同意,就去法院起诉。
从县法院到市中院,两次都是岗头村胜诉。对方还不罢休,官司打到省高院,自然还是维持原判。
其实,心细如发的韩来章早就发现了原来合同中的漏洞:没有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的签字。(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