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殿芳
8月29日,延津县女孩刘洋收到了网购的面包粉,自己在家烤制面包,烤箱里飘出浓郁麦香。品尝着美味,刘洋有些惊讶地发现,网购的面包粉竟是自家附近的良润全谷物食品公司生产的。她笑自己“舍近求远”,也感叹延津小麦的魅力。
从田间地头到国人餐桌,从区域化到规模化,从标准化到产业化,延津小麦近年来不断迎来高光时刻,赢得了“中国第一麦”的美名。
粮安天下。延津人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的殷殷嘱托,也因为“中国第一麦”而声名远播。
麦香飘海外
“今年收购价高,又是大丰收,加上儿子国庆节结婚,俺家喜事连连。”近日,延津县位邱乡齐村农民刘希祥夫妻俩的眼角眉梢充满喜悦。
麦收之后,他们就开始张罗儿子的婚事,刚刚装修好的婚房,吊顶、吊灯、家具、家电样样齐全。老刘家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在政府指导下,田里改种优质强筋小麦,家庭收入明显增加。
延津县属于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黄河故道特有的上沙下粘“蒙金”土壤,非常适宜小麦生长。祖祖辈辈耕作于此的农民靠小麦种植为生,但过去种的是普通小麦,口感一般,卖不上好价钱。
提高品质,首先从推广强筋小麦入手。从1998年起,延津县号召广大农户种植强筋小麦,创立了“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农企联手、企业运作”的优质小麦发展模式,提出“延津小麦经济”概念,并于2001年在全国首家注册小麦原粮“金粒”商标,实行统一价格收购、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销售等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作。
有了自己的品牌,延津小麦从此登上“大雅之堂”,第一家实现小麦期货经营。尤其是2002年年底,2.5万吨延津小麦出口印尼和新西兰,开启了中国食用小麦出口的破冰之旅。
多年来,为推动小麦产业化发展,延津县坚持优质、生态、专用导向,实现普通小麦向优质强筋小麦转变、传统种植向绿色有机转变、一般面粉加工向中高端食品转变。
延津100万亩小麦,65万亩是高标准良田,其中,5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产量的1/4都是麦种。从201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全国优质强
筋小麦知名品牌示范区”,到2018年被命名为第一批“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并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验收,延津县创下了“优质小麦看新乡,强筋小麦看延津”的佳话,跃居全国粮食生产品质最强方阵。
国麦酿国酒
种下梧桐树,不愁金凤凰。受优质原料的吸引,从2008年起,克明面业、笑脸等20多家面制食品企业,湘泉酒鬼、一饮相思等10多家白酒饮品企业先后入驻延津县,被麦田包围的食品产业园应运而生。
延津县还制定了无公害强筋小麦、绿色有机小麦生产技术规程。2011年,通过农业部验收的45万亩绿色有机小麦,吸引茅台集团到延津县合作建立专用原料基地,让农户省时省力的同时,又享受到高品质小麦带来的高收益。
近日,近千吨绿色有机小麦从延津县运抵茅台酒厂,这些小麦均来自占地2万多亩的延津县国酒茅台有机小麦专供基地,该基地每年可向茅台酒厂供应原料小麦5000吨,目前,已累计供货4万吨。
由于采取统一供种、施肥、防护、收割、销售的管理模式,该基地每亩小麦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新丰堤村农民袁宝永拿着自家小麦盖满印章的“身份证”自豪地说:“说不定恁喝的茅台酒就是用俺家的小麦酿制的。”
延津小麦的品牌价值产生了强大的聚拢效应,培育出诸多相关产业,裂变出许多商机。近10年来,延津县依托优质小麦资源,大力发展专用面粉、烘焙预拌粉和系列食品加工,把延津小麦变成了新良专用面粉,变成了全国最大的克明挂面,变成了云鹤、笑脸速冻食品,麦丰烘焙食品和精益珍休闲食品等,实现了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目前,年加工面粉50万吨、挂面15万吨、浓香花生油10万吨的鲁花食品产业园项目很快将投产达效。
目前,延津县小麦年加工能力突破200万吨,食品加工企业不仅消化了延津的全部小麦,每年还要“吃进”周边地区小麦50万吨,年产挂面40万吨、速冻食品25万吨。
占地11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形成了以小麦面粉加工为头雁,以面制食品和白酒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发展布局,链条企业互相带动,产业发展充满活力,延津食品加工产业跻身全国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