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荣霞)太白醉酒、货郎图、扫地僧、钟馗……8月26日上午,在国新办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专场新闻发布活动展馆内,只有指头或巴掌大小的面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些面人从服饰褶皱到气色神态,几乎达到了对人物的“神还原”。
河南是农业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和文化品牌脱颖而出,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祝福。参加此次展演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来自兰考县民族乐器村的民间艺人用当地泡桐生产的纯桐木古筝、古琴展示,有来自洛阳的牡丹瓷、开封的汴绣、安阳的仿制甲骨文等。面塑是以糯米、面粉为主料,调和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人物、动物、植物、器皿、道具等栩栩如生的一种造型艺术,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来自我市的面塑非遗传承人刘玉伟,现场进行了技艺展示。
说起面塑艺术,刘玉伟乐在其中,他说:“面塑需要手力和眼力结合,塑造过程稳、准、狠,一气呵成。只要速度够快,可以在一枚5角钱硬币上雕刻出18罗汉,还留出三分之一的空余。”普通的面粉,在他的巧手揉捏下,幻化为栩栩如生的人间百态。刘玉伟是高级民间艺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等,作品荣获三届河南省食品雕刻技能大赛金奖、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铜奖、首届河南民间艺术展评选一等奖、中国工艺美术乡土奖银奖等。
如今,刘玉伟不仅成立了工作室,经常把面塑艺术带进校园,还通过中国非遗代表团,把面塑艺术带到了南非和悉尼,让世界了解河南更多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