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隆作响的收割机在麦田里来来回回地忙碌,三五成群的农民在地头等待最后的收获。
本报记者高志勇通讯员王莉摄
从传统种植调整到瓜果蔬菜种植,采摘园里游客开心地摘下成串儿的葡萄。 本报记者赵云摄
核心提示
从农业到农村,从亩产提高到机械化普及,从环境治理到乡村振兴,从满目焦黄到五彩斑斓,从土地入市到产权制度改革,新中国成立70年,农业、农村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今年春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农业农村改革会议,重点启动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的农村“五项改革”——土地利用综合改革、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在我市农村产生良好效应。
本报记者郭书武
农业70年:亩产从180斤到1100斤
67岁的徐茂生是获嘉县中和镇小官庄村村民,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到地里伺弄庄稼。老天风调雨顺,土地懂得感恩,亩产1300斤小麦让他乐得合不拢嘴。
亩产1300斤小麦没有让他上台领奖,可是爷爷上世纪60年代亩产180斤就在县里戴上了大红花。徐茂生的爷爷小麦亩产180斤,创造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奇迹。戴着大红花,站在县里的领奖台上,说起高产原因,老人激动地说:“啥法也没有,就是多上粪。”
粪是沤出来的。动物的粪便、麦秸、杂草、落叶,堆在坑里,浇上水,任其自然发酵。等到种庄稼的时候,再挖出来撒到地里。
上世纪80年代,小官庄村村民刘全汉第一个在村里使用收割机收割小麦,不再“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立马在村里引起轰动。有村民嫉妒地说:“烧包!”嫉妒归嫉妒,效率不得不服,你弯腰撅屁股干一天,不如收割机“突突”10分钟。
记者从市统计局了解到,建国初期,我市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粮食产量较低。2018年,我市粮食产量达到467.6万吨,比1949年增加431.98万吨,增长12.1倍。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市今年小麦亩产平均1100斤左右。
农业机械化快速代替人力劳动。201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65.8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7.4倍。农用化肥使用量、农业用电量迅速扩张,机播、机收面积迅速扩大。机播面积923.7万亩,机收面积929.5万亩,均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3%左右。
产业结构调整:从满目焦黄到五彩斑斓
吴清宝是中和镇小官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忙完村里工作,又要伺弄自己的10个香菇大棚。
从去年冬天开始,中和镇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号召农民种香菇,集中建设了两个大棚基地,其中一个有45个大棚的基地在小官庄村南地。
其实,种植结构的调整,在牧野大地上一直在进行。
种植香菇能否赚钱,大多数农民心里没底儿。看到农民的担心,中和镇14个村的村干部积极响应,其中吴清宝承包了10个大棚,条件很优惠:大棚已经建好(由公司出资),菌棒已经到位,水电齐全,产品包回购,每个大棚只需要5000元押金即可,每斤香菇出售时收1元管理费(包含水电费)。
经过几个月的劳作,吴清宝扒拉了一阵算盘,点着钞票,发现这是一条致富之路:10个大棚半年时间净盈利15万元,到年底就是30万元。临近村庄的农民王加彦承包了6个香菇大棚,投入了27万元(包含菌棒的费用),预计到年底就能收回成本。
中和镇早早把技术和销路的难题解决了,成立的公司既负责提供技术和菌棒,又负责回收产品。说到底,农民只需要把这些高品质的香菇种出来即可,其他的完全不用操心。
今年7月份,第一批20万斤香菇被运送到韩国,对方希望每月都能运来这么多,中和镇不敢答应,因为目前的产品还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
中和镇党委委员、镇人大主席刘成全说,香菇基地在解决劳动力、带领贫困户脱贫、培养职业农民等方面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中和镇的目标是将中和镇打造成闻名中外的香菇小镇。
中和镇大力发展香菇只是我市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我市继续发展优质小麦、花生、果蔬、草畜、绿色食品,在大宗水果稳产的基础上,发展树莓、草莓、樱桃、猕猴桃、火龙果等特色种植。
食用菌由传统栽培模式向工厂化栽培发展,标准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中药材种植形成了以金银花种植为主,卫红花、板兰根、丹参、柴胡、菊花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不论果蔬还是中药材,它们的花或者果,都是五彩斑斓,早就打破了小麦(焦黄色)、玉米(姜黄色)、大豆(纯黄色)的一统天下。
产权制度改革:从村民到股民
与小官庄村调整产业结构不同的是,获嘉县照镜镇东彰仪村正在进行着产权制度改革,努力实现“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
农村没有啥企业,有啥产权需要改革呢?有此疑问的人不少,村支书王光新对大家解释,村里的道路、水井、电力、河渠、学校、土地等,都可作
为村里的资产,产权流转,有偿使用。
产权制度改革首先要弄清村里到底有多少资产,债权、债务各是多少。债权是92户农户长期拖欠村里承包费,债务是村里拖欠集资款、村干部工资、建房押金等100多万元。
在“清产核资”中,村“两委”决定先清债权,再结债务。经过多方努力,全村共收回200多亩地,收缴了被拖欠的承包费47万元,并按新标准重新承包,每年新增收16万元,偿还了部分债务,遗留的70多万元计划分期分批解决。
家底清是产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确定股权数量和每股价值是第二步。东彰仪村1117口人,每人一股,共1117股。王光新说,村里债务没有还完,目前每股不能分红。
如何让公共资产增值?东彰仪村的方法是“村企合作”。锦源公司在东彰仪村建立产业扶贫基地,计划投资6000万元,占地1000多亩,建设田园综合体项目,一期建设生态高效农业大棚18座,预计9月份运营。
8月23日下午,东彰仪村55岁村民王庆坤正在基地大门外铺设路基,一块块红砖铺设平整,再在上面撒一些土。每天收入150元,但他更看重的不再是外出打工,而是能随时照顾家庭。
有劳动意愿的村民可以通过村里成立的劳务派遣公司到基地干活,这样村民既能得到土地流转的费用(每亩每年1000元),又能挣到劳务费用,而且村劳务派遣公司也能从基地挣每人每天10元的服务费,从而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王光新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最终要达到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其中的股权是为了发展,而不是分产。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3632个村(自然村)完成清产核资任务,占比100%。清查核实资产总额159.34亿元,有经营性资产及可盘活资源性资产的村1932个,占53.2%。全市已有3616个村完成成员资格界定任务,完成率99.6%,全市已有1686个村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完成率46.4%,获嘉县、长垣县全面完成了任务。
今年春节刚过,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深化农村改革会议,重点启动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的农村“五项改革”——土地利用综合改革、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8月23日,记者在获嘉采访的当天,我市在辉县市召开农村五项重点改革第三次推进会,部署下一步农村改革工作。
这些改革措施的到位,将为我市农业和农村带来更加壮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