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晚报》记者李文奇
8月22日,临近中午,原阳县路寨乡曹庄村村口,一个农家小院里的石榴树引人欢喜。今年石榴树结果特别多,挂满枝头,真是馋人。不远处的厨房里飘出阵阵菜香,庭院女主人雷爱辉正炒着菜,发现灶台上的盐没了。她喊来小孙子张淼,“乖,带上‘存折’去‘银行’换袋盐。”张淼手拿“存折”,一溜小跑奔向村委会大院,从那儿领来一袋盐。
一年多来,张淼最乐意奶奶让他去兑换物品,他还可以用“存折”换来上学用的圆珠笔、作业簿,而他手中的“存折”是村里流行的“环保存折”。
“庭院打扫得干净加分,尊老爱幼加分,参加技能培训加分,而积分可以兑换日常用品。”雷爱辉扳着手指头与记者攀谈,家里有好几个存折,她最看重这个“环保存折”,虽然里边存的是积分,但家里人更觉得它是一种荣誉、一种认可、一种幸福感。
一本“环保存折”,让村里老百姓的幸福感摸得着、看得见。曹庄村党支部书记别振朵翻着厚厚一本“环保银行”积分簿,上面详细记录着村里每一个家庭的积分兑换情况。截至8月7日,全
村当月积分已达1046分,最多一户的积分达到15分。从去年每个月的700多分,到现在一星期就有1046分,积分逐月增加,代表着村民对“环保银行”的认可。
2018年年初,路寨乡曹庄村、党寨村、后大柳村等8个村的“环保银行”先后开张,对农户改善环境卫生的成绩进行量化,给予实实在在的回报,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通过在全乡范围内建立“环保银行”,真正实现户容户貌和人居环境大改变,达到门前净、庭院净、室内净、厨房净、厕所净,室内外物品摆放规范的“五净一规范”标准,最高可得15分。得1分,可到“环保银行”兑换0.1元至0.2元的物品,也可以一直在“环保存折”中累计,兑换等值的日常生活用品。
如今,全乡所有村委会均挂牌成立了“环保银行”,购置日常生活用品,供村民用环保积分兑换。乡政府不定期组织各村对每家每户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按照标准逐项打分。每季度依据“环保银行”兑换台账,由各乡镇直接拨付专项经费,不占用村级经费。每月每村也就五六百元,不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但效果显著。
悄悄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曹庄村,相邻的后大柳村也变了模样。
当天,后大柳村党支部书记邓小娜带领53名党员、贫困户、村民代表沿街垒花池,忙碌了一上午。她坦言,乡亲们实诚,人人比着干,唯恐为村里出力少了。这些变化,与村里设立“环保银行”分不开。
“为啥村民往门口随便倒垃圾?省事啊。为啥随地吐痰?容易啊。这些陋习,改变习惯不容易。”邓小娜说,每一个村民都有义务让村里变得更好。之前村民是旁观者,现在通过设立“环保银行”,村里环境卫生整治、脱贫攻坚等大事小情让其参与进来,有了互动性、可比性,大伙儿的积极性自然调动起来了。
“环保积分”是一种动力,催生环保从我做起、脱贫攻坚我参与的良好风气。如今,村里的“环保银行”因村民参与积极性高,日用品时常缺货,她有时需到乡里去协调,调运物品。这些惊喜变化令她欣慰。
路寨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朱锡君介绍,“环保积分”只是载体,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互助意识等才是初衷。同时,在“环保积分”推行中,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四力”,密切了干群关系。
走访中,每到一村一户,庭院干净利落,房前屋后栽满花草,看着满眼绿色,令人赏心悦目。
正如后大柳村周达远老人所说:“现在村容村貌大改善,邻里和谐,个个争相致富奔小康,农村的日子越过越美!”
目前,路寨乡34个村比环境、比和谐、比美德、比富裕的风气逐步形成。今年以来,该乡将“环保银行”职能延伸,引导更多贫困户参与到活动中来,从整体上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的思想认识,为该乡进一步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如今,原阳县正推广路寨乡“环保银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