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章正王胜昔
“粮满仓,天下安。每日盘中餐,看似普通很平凡,自打有人的那一天,就怕遭饥寒。手中有粮心不慌,粮安天下,江山如磐……”一曲《粮满仓天下安》,唱出了粮食安全在我国的重要性,也唱出了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几代科学家的心声与实践。
在河南省封丘县,没有人比周凌云更了解农民。在田边,戴着草帽,一双大手伸过来,粗糙而有力。老周是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原副站长,在这里工作36年。他有一个绝活,托住麦穗轻轻一掂,就知道约40颗麦粒长得是否饱满,该施什么肥,“我算是农民知识分子”。
生活在附近的67岁村民卜文元告诉记者:“我们能吃饱饭,多亏他们哩!”
河南封丘,地处黄河北岸,与焦裕禄同志工作过的兰考县隔河相望。这里是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黄河悬在地上,曾多次改道。多年来,其自然环境和兰考县一样,水患、风沙、盐碱地,给这方土地带来了深重灾难。
1964年开始,一群中科院顶尖科学家来到这里,治好了盐碱地。之后,他们还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其中既有赫赫有名的科学家,竺可桢、熊毅、李振声、路甬祥等,也有王遵亲、傅积平、赵其国、俞仁培、张佳宝等学者。这里远离繁华都市,属于最典型的“纯农村”,他们以此为家,乐此不疲,成为麦田守望者。
这么多年,无论多么艰苦,没有一位因为环境艰苦而主动离开。如今,一
群年轻科学家继续扎根科研,犹如奔腾的黄河水,在科研路上奔跑前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代代科学家选择在黄河岸边的农业县坚守55年?他们的科研有什么秘诀?
接地气:科研追着问题跑
解放初,封丘是典型的老灾县,温饱成为大问题。100万亩耕地,有一半是盐碱地,粮食亩产四五十斤,流传着一句话:“冬春白茫茫(盐碱),夏秋水汪汪(水灾),一年四季忙,年年去逃荒。”
55年前,有一群穿着白衬衫的陌生人来到封丘,扛着洛阳铲和仪器,围着盐碱地转悠。面露饥色的村民不解:“你们弄啥咧?从哪里来?”
一位体态微胖、谈吐和善的中年人回答:“我们是中科院的,要治盐碱地,让大家吃饱肚子。”说话者是中国著名土壤学家熊毅,后来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盐碱从何而来?熊毅发现,这里地下水位太浅,不足1米。土壤将水吸附上来,水分很快蒸发,盐分则留在了土壤表面。盐碱的源头是,这里离黄河太近,水侧渗到周边土地,加之当时认识所限,修筑了大量的引黄灌溉工程,抬高了地下水位,盐碱地由此产生。
熊毅带着当地干部,力排众议修改了引黄水系,让地下水位降下来,切断了盐碱源头。可是,如何快速治理盐碱地?他们几度实验,均以失败告终。熊毅走在田埂边,突然脑中灵光一闪,不如试试“井灌沟排”的方法。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