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荣霞
剩菜、剩饭、果核、瓜皮……厨房生活垃圾能干什么,估计大家都会说只能扔进垃圾场里。在辉县市孟庄镇东夏峰村,这些日常吃喝、做饭产生的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后却能变废为宝。这种“吃”进厨余垃圾,“吐”出有机肥的处理模式,使厨余垃圾处理迈入一个新阶段。
如今的东夏峰村,不仅每家每户没有垃圾的异味,而且整个村庄也变得干净起来。村里的道路两侧,再也没有了随处丢弃的垃圾,路面整洁、绿树成荫。这一切的变化,均是因为村里实行了垃圾分类,再进行厨余垃圾处理变成有机肥的原因。6月份开始,东夏峰村便大力实行垃圾分类,探索从源头分类、分类运输到终端无害化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如今,每天做好垃圾分类,等待垃圾车上门回收,已经成为东夏峰村村民的生活习惯。
每天的早上和傍晚时分,是东夏峰村村民王福娥最忙碌的时候。作为村里的一名垃圾收集员,她要一天两趟开着垃圾清运三轮车穿梭在东夏峰村里,收集被村民们分类好的垃圾,并给每户的垃圾进行称重,打分。垃圾分得好,没有其他垃圾混合,优等的算10分。回收的厨余垃圾可以按照重量折合成一定的积分,从而享受到村里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的福利。
来到村民李巧玲家的厨房,一个垃圾收纳桶摆放在角落。她介绍:“这个垃圾桶与一般的垃圾桶不一样,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放厨余垃圾,一部分放其他垃圾。上边还有芯片,记录有各家的信息。这样分类放垃圾很好,尤其是夏天,过去家里乱七八糟的垃圾堆放在一起,很是难闻。现在可
好了,有用的可回收利用,还可以换积分,再就是这种垃圾桶封闭好,屋里没有了异味。”
垃圾分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尤其在农村,管理分散,如何使垃圾分类工作更高效?从6月份开始,东夏峰村实行垃圾智能分类数据管理云平台,采取实名制管理,实现垃圾分类数据的收集、储存、统计、汇总,处理等全渠道监督管控,每一个垃圾桶上都会有该户村民的信息,村民可通过智能垃圾卡实时查看垃圾分类积分情况,绿色积分可以到村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东夏峰村第一书记杜好芬介绍,村里刚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时候,不太被群众所认可,主要是怕麻烦。村“两委”通过大板面宣传,微信群转发,党员发放宣传手册等一系列宣传方式,同时开展村民通过垃圾分类换积分可以兑换日用品这个奖励机制,激发村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现在村里的垃圾分类工作群众参与度很高,效果非常明显。
在村里的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垃圾收集员每天会将收集完的垃圾集中到这里,工作人员通过操作智能垃圾处理机,在升降机踏板上垃圾桶就自动“坐电梯”到了机器顶部,翻转、投料。最后,垃圾被自动传送到反应仓内进行生物酶技术处理,产生可利用的有机肥。
目前,东夏峰村已形成了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理产业,实现了垃圾转运减量化、垃圾处理资源化、垃圾分类无害化。下一步,他们计划在村里建垃圾分类二次分拣中心,对其他垃圾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处理,变废为宝,减少垃圾污染。还要建立玻璃房有机蔬菜培育基地,用自己生产的有机肥培育种植有机蔬菜,真正实现从餐桌上来,回餐桌上去的环保绿色循环模式。